“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绷⒋豪_了春天的序幕,雨水節氣則“官宣”春天正式登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萬物開始復蘇。在這個充滿生機的節氣,古人以細膩的筆觸記錄美好生活,留下許多珍貴畫作。這些畫作猶如一部部生動的大片,讓我們不僅能目睹古人的生活智慧,而且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
農事:田園間的耕耘盛景
雨水至,萬物生,農事活動在這個時節拉開繁忙序幕。古代畫家繪下雨水節氣里農民勞作的珍貴瞬間,這些畫作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研究古代農業的資料。
在古代繪畫藝術中,《耕織圖》是一個“爆款”題材。它誕生于南宋,由畫家樓璹首次創作。此后至清末,幾百余年光陰流轉,無數畫家爭相臨摹,各種版本層出不窮,堪稱古代繪畫界的“頂流IP”。
南宋紹興年間,樓璹任於潛縣縣令時,深感農夫、蠶婦之辛苦,遂創作《耕織圖》,以勸課農桑。他所作的《耕織圖》可不是單張圖,而是一組“連環畫”式的作品,畫面之間環環相扣,串聯成一幅完整的農耕畫卷。這些畫面生動展現了農民辛勤耕作、養蠶織布等勞作的全過程,從播種到收割,從采桑到織綢,細節滿滿,堪比“農耕紀錄片”。它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一本“農業科普手冊”,用直觀的畫面普及農耕知識、推廣先進技術、助力農業發展。此圖也為后世研究農業技術,尤其是農具的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可視化資料”。
明代戴進的《春耕圖》是一幅展現春日農耕景象的佳作,每一處細節都流淌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那位在勞作間隙坐在樹下認真整理鞋子的男子,動作自然而隨意。不遠處,田間有一位弓背扶犁勞作的農夫,他的身影在廣袤的田野間顯得堅毅而執著。橋上,一個天真活潑的孩童正蹦蹦跳跳地送茶飯,為這幅勞作場景增添了幾分溫馨與歡快。背景青山俊秀,云霧繚繞,與勞作場景相得益彰,體現出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和諧統一,反映出雨水時節人們把握農時、開啟耕種的重要時刻。
《御制耕織圖》同樣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農事活動與節氣的關系。《御制耕織圖》又名《佩文齋耕織圖》,不分卷,清圣祖玄燁題詩,清代畫家焦秉貞繪圖,朱圭、梅玉鳳鐫刻,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內府刊本。耕圖、織圖各23幅,共計46幅圖,四周單邊,冊頁裝。作品聚焦江南農村生產題材,極為系統地呈現了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蠶桑生產從浴蠶到剪帛的詳細操作流程。每圖配有康熙帝御題七言詩一首。
出游:山水間的愜意旅程
雨水節氣,是踏青出游的好時令。古人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饋贈,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這些美好瞬間,被古代畫家用畫筆“定格”,成了穿越時空的“文化表情包”。
《游春圖》卷歷來被視為隋代展子虔之作,描繪人們春日踏青之景。畫作以自然景色為主,人物點綴其間。湖邊小徑通幽,人們或騎馬或步行賞景。湖面游船緩行,船上女子似被湖光山色所陶醉。山腰和山坳間有幽靜佛寺,環境安逸。畫家以細而有力線條勾勒物象,人物雖小卻形態逼真。作品色彩濃麗,春天氣息撲面而來。
《虢國夫人游春圖》畫出了豪華的“游春天團”。此畫為唐代張萱畫作的宋摹本,傳為宋徽宗親摹,描繪的是唐朝玄宗時期虢國夫人和她的小伙伴們出門游春的場景。畫中,一行人分乘駿馬,穿著“高定華服”,吸睛無數。這幅畫把貴婦人們在春光里優哉游哉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就連每個人的動態、神情,甚至那些小表情都“超有戲”。
《春游晚歸圖》是明代畫家仇英的絹本設色畫。畫面描繪了夕陽西下時,主仆四人結束春游后往家趕的場景。一位仆人到家敲門,主人騎馬慢行,神情愜意。身后童仆一個挑酒壇和書箱,另一個抱琴回頭聊天,分享趣事。畫中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聽到他們的笑聲,隔著幾百年的畫紙,依然能感受到春游歸來的快樂和滿足。
逛街:市井里的繽紛派對
買東西,不僅是我們過節的“必敗”項目,也是古人“剁手”的高光時刻。在沒有電商直播的古代,他們的購物熱情可一點兒不輸現代人——逛集市、搶年貨、看表演,這份快樂都要溢出畫面了。這些畫面絕非僅是對生活場景的簡單描繪,更是于筆墨之間傾注對國泰民安的深切祈愿。
古代的鄉間新春市集有多熱鬧?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在《太平春市圖》中畫下了答案。畫卷中,鄉民們臉上洋溢著喜慶與友善的笑容,四周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道路兩旁,攤販密密麻麻,熱鬧非凡。有的攤販售賣著爆竹、太平鼓等極具新春特色的玩具,紅紅火火的色彩和清脆的聲響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有的攤販則經營著花果鳥魚生意,五彩斑斕的花朵、鮮嫩多汁的水果、靈動可愛的鳥魚,為市集增添了一抹生機與色彩。而那些耍猴戲、演傀儡戲的雜耍藝人更是現場焦點,引得圍觀的人群陣陣喝彩。這些新春好物和“街頭藝術節”般的表演,為市集增添了不少趣味與活力,讓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和節日的歡樂。
在古代,勤勞的貨郎就是“移動的便利店”。自宋代起,貨郎圖頗受畫家偏愛。元代的《春景貨郎圖》便是其中佳作,展現的春日郊園之美讓人一眼難忘。畫中,園內花紅草綠,充滿生機。柳蔭下停著一副貨擔,架上滿是鳥籠,鳥兒品種多,四周掛著各類童玩。有兩位貨郎,一位手持鸚鵡大聲叫賣。一位婦人帶兩個孩子站在擔前,孩子興奮地舉手欲索取。婦人則微笑著看著孩子們,眼神中滿是寵溺。此畫人物設色淡雅又艷麗,神情活潑,生動展現古人淳樸閑適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