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除了追求服裝的精美,古人在服裝的配件上也頗為講究。譬如帶飾,就是伴隨中國古代服飾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腰部配飾。先秦時期,人們在穿上衣下裳式的禮服時,會在腰間由里而外系一條革帶和一條大帶,大帶一般用絲織物制成,主要起到裝飾作用,而革帶以皮革制成,既可束腰,也方便佩掛蔽膝、珮、綬、劍等物件。帶飾則可以對腰間的革帶加以束縛,既是實用器,又是裝飾品。唐代以后,帶飾逐漸成為一種與身份地位有關的象征物。帶飾的材質有金、銀、玉等,其中尤以玉帶飾最為珍貴且等級最高。玉帶飾主要包括玉帶鉤、玉帶扣和玉帶三個大類。明代是玉帶飾發展的鼎盛時期,一個人佩戴的玉帶飾能夠彰顯他的地位和財力,是其社會身份的重要標識物,可謂大有乾坤。
帶鉤古稱“犀比”,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用來系腰帶的掛鉤,一般由鉤首、鉤頸、鉤體、鉤面、鉤尾、鉤柱、鉤鈕等組成,其一端曲首,皆有圓鈕。有一段知名的歷史故事就與帶鉤相關:春秋時期,齊襄公死后,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相回國,搶奪國君之位。管仲為了幫助公子糾奪取王位,便在公子小白返回齊都時試圖射殺他。射出的箭剛好落在了公子小白腰間的帶鉤上,小白裝死,待管仲離開后又火速上路,趕在公子糾之前坐上王位,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齊桓公。可以說,小小的帶鉤拯救了一位未來春秋霸主的性命,也間接影響了齊國乃至整個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
至于玉帶鉤,其實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整體以修整好的長方形玉塊鉆琢切磨而成,是古代玉帶鉤制作的初始狀態。至春秋戰國,玉帶鉤進入發展期,西漢發展到高潮,到東漢開始衰弱,元明清則進入回升期。明代玉帶鉤造型豐富多變,有板形、橋形、琵琶形等。其中以龍首螭身玉帶鉤為典型樣式,屬于明代玉帶鉤中的精品。這種龍首螭身帶鉤舊稱“蒼龍教子”,主要流行于明代早中期,帶鉤呈琵琶狀,鉤身上方鏤空雕刻一條匍匐爬行的蟠螭,與鉤首的龍頭相呼應,刻畫逼真、栩栩如生。
帶扣大約出現在春秋晚期。在北方草原地區,帶扣一開始便用于服飾束帶;中原地區的帶扣則是從馬具開始的,大約到西漢時期才開始作為服飾束帶。到兩晉時期,帶扣的使用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規格、不同質料的帶扣分別為不同階層的人所用。南北朝時期,帶扣還被用于武士披甲掛鎧,并因其實用優勢逐漸取代了帶鉤。
玉帶扣一般由兩件大小相近、形狀相似的玉件配套組合使用,鉤首與扣環相扣銜。明代玉質帶扣被廣泛用于服飾束帶,表明不同的身份與地位。明代玉帶扣多采用鏤雕工藝,制作精美,種類豐富,紋飾多樣,常見螭紋。明魯荒王墓出土的洪武時期的青玉帶扣,其形狀已與現代的皮帶扣基本一致。明代帶扣的材質也不只限于玉石,鑲寶石金帶扣在當時的藩王墓中多有發現。
帶鉤、帶扣可以單獨用來束縛革帶,玉帶則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革帶,屬于一種組合式的帶飾。一條完整的玉帶一般由帶扣、帶銙、帶尾三部分組合而成,其中,帶銙俗稱“玉帶板”,是釘綴在革帶上的片狀牌飾。玉帶板的形狀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心形、銀錠形、連勝形、如意形等;外表又分光素面和帶紋飾兩種,紋飾大部分為淺浮雕鳥獸、行龍、樂伎、花卉等。帶尾也稱“獺尾”,除了裝飾外,還起到保護皮革的作用。
玉帶最早出現于北朝,《周書·李遷哲傳》記載:“軍還,太祖嘉之,以所服紫袍玉帶及所乘車馬以賜之。”就目前考古資料所知,最早的玉帶出土于陜西咸陽北周若干云墓。作為古代官場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玉帶的制作和使用不斷被規范化。唐代對飾玉的形制、用數均有明確規定,如《唐實錄》載:“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帶,十三銙;四品金帶十一銙,五品十銙;六品以犀帶,九銙;七品銀帶;八品、九品鍮石并八銙;庶人六銙、銅鐵帶。”
明代,玉帶的使用極為盛行,且已形成定制,十分嚴格。《明史·輿服三》載:“文武官常服,洪武詳定。凡常朝視者,以烏紗帽、圓領衫、束帶為公服。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钑花,四品素金……”玉帶在當時屬于皇親貴族、高階官員佩戴的腰間“奢侈品”,而玉帶上帶板的數量也因人而異,帶板的質地、用數、紋飾可用來區別身份高低、官階高下。因明代玉帶上鑲嵌的帶板的數量較多、尺寸較大,超過腰圍很多,因此玉帶一般是懸掛于腰間,即虛懸于腰部而非束扎起來。
我國各地明墓出土的玉帶板非常多。明代玉材來源擴大,玉雕市場活躍繁榮,玉帶板雕琢水平也很高,多采用透雕或高浮雕技法制成,紋飾為各種吉祥瑞獸、花鳥人物。但其在琢制過程中,不太注重細部的打磨,因此有“粗大明”的說法。明代早期,玉帶板的雕刻留有明顯的元代風格,采用立體深層鏤空雕刻技法,以云龍紋為主;明代中期,寓意吉祥的圖案流行,多采用分層鏤雕技法,先用減地法雕出上層圖案,后在降低的地子上鏤雕出底層圖案;明代晚期,玉帶板的雕琢呈現粗獷簡略的風格,與早期風格有所不同,圖案設計更為靈活多變。
(圖片由山東省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