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是“師古人”的重要路徑。中國畫之“臨摹”并非簡單的復制,而是一種“以古為師”的創造性學習。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許江在第八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的開幕式上表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我們的傳統曾經浩若滄海,這讓今天要達到廣大頗難。見過巫山煙云,他處的煙氣都稱不上煙云。傳統的根基讓我們變得自信,變得博大。”
2月18日,“稽古振今——第八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暨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教學臨摹展”在浙江展覽館開幕。本屆展覽以“稽古振今”為主題,聚焦“師古人”的核心命題,既延續了歷屆對中國畫本體的深度追問,亦開啟了一條更宏闊的古今對話之路。展覽以古鑒今、以今承古,旨在通過筆墨叩問中國畫的當代意義與未來可能。
展覽分為兩部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主體展)”特邀全國40位藝術家,展出210余件作品,代表了今天師傳統、師經典的高度;“中國畫教學臨摹展(平行展)”匯集了全國17所高等藝術院校師生的臨摹作品,充分體現了今天中國畫臨摹教學的強大陣容。
許江宣布展覽開幕,并與中國美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王平,中國美協副主席、福建省美協主席王來文,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中國美協副主席、河北省美協主席祁海峰,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林藍,中國美協副主席、天津美術學院原院長賈廣健,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浙江省文旅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呂偉剛,浙江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趙曉剛一同為展覽啟幕。
開幕式上,許江,王平,余旭紅,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參展藝術家代表、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先后發言。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盛天曄主持開幕式。
自2011年首屆“意之大者”啟幕,杭州中國畫雙年展以中國畫傳統形制為脈絡,探索其當代生命力。每屆展覽分別以寫意、長卷、冊頁、中堂、屏風、雅集、山水等主題和視角展現了當代中國畫的豐富內涵與多元可能。
傳承于臨摹 創新于科技
正如石濤所言:“古者識之具也,化者識其具而弗為也。”臨摹的價值在于通過反復研習經典,掌握筆墨語言的內在規律,進而為創新奠定基礎。正是這種“師古而不泥古”的精神,使得中國畫在千年的傳承中始終保持生生之力。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相鋒告訴記者,他本次參展的作品主要是近十年來的臨摹寫生,尤其是從寫生里汲取一些當今中國畫的形式語言問題:“我們在現在的西方繪畫語言系統之外,更加要去理解和重構中國畫在宋元時期的觀物方式、筆墨技法范式等。這一整套思維方式,其實在現在我們的創作語系里逐漸模糊、分離,所以這也是我在創作和教學里最為重視的一個點。”
在展覽中,我們還看到了一幅題為《AI東坡覓鄉愁》的作品。畫面中,蘇東坡寬松的衣袍下是機械的脖頸與手臂,東坡思故鄉而不能歸,于是“發功”將手中的筇杖激活成一枝翠竹的驚夢時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鄭力介紹道,“機器人蘇東坡的臉是符號不能動,可以改的是他的衣服沒有遮擋的部分。我在趙孟頫《蘇東坡像》畫作的基礎上,為其裝上了機械脖子、機械手腳以及頭上的驅動中樞。這樣改下來,機械部分的布局也更勻稱和合理。”主角既定,鄭力便將東坡設置在自己的強項“園林”場景之中。屏風既是園林的室內布局的重要形式,又能描繪出多重關聯的主題,于是中間主屏畫上了蘇東坡的故鄉——四川眉山。從其故鄉的地標“亭子”望向遠處的青綠山水,與屏風畫中的故鄉水墨山水形成鏡像。屏風左折下的孤舟意指蘇東坡“身如不系之舟”的坎坷命運。
廣州畫院專職畫家羅玉鑫在此次展出的作品《紅云》中,畫了一群色彩熾烈的火烈鳥,效仿古人運用朱砂、勾勒線條的技法,結合新的造型、新的構成方式,并且去除背景,讓畫面更加純粹。“我認為越單純越能觸動人心。希望通過這樣的表達,與觀者形成共鳴,讓他們感受到我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對于自然保護的觀念。”
臨摹是中國畫傳承的重要方式,但臨摹與創新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臨摹是創新的基石,創新是臨摹的升華。正如齊白石所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藝術家在臨摹中汲取傳統養分,進而通過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實現創新。這種“以古為師,以今為用”的創作路徑,使得中國畫在當代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中國畫的臨摹傳統不僅是技法傳承的基石,更是推動藝術創新的隱性動力。在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中,臨摹與創新的互動關系貫穿千年畫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演進邏輯。
汲前人能量 啟未來創造
從人物畫的形神再造、山水畫的筆墨實驗到花鳥畫的意趣升華,臨摹始終是中國畫創新的“隱性基因”。它不僅是技法的傳承工具,更是藝術史演進的“解碼器”——通過臨摹,畫家在歷史長河中與古人對話,在程式與自由、形似與神似、傳統與當代的張力中,不斷激活中國畫的生命力。臨摹與創新的共生關系,正是中國畫千年不衰的核心密碼。
盛天曄在展覽前言這樣闡釋“三師”——師古人、師造化、師本心,從古人中浸淫,去造化中淘漉,最后落定本心,感通、融合和發生,天人交集,三階遞進。古人是時間,是“世”;造化是空間,曰“界”;本心是四方上下往古來今宇宙經緯中的“人”——從甲骨文的裂紋到量子比特的躍遷,三界六合,四海八荒,那個天覆地載血肉著身千載不變的碳基的人。
吳洪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21世紀的今天,繪畫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我們用毛筆、用宣紙的創作邏輯,包括固有的綿延千年的思維,在今天還有什么樣的價值與意義?它延伸到未來還有什么新的可能性?甚至是中國畫獨有的藝術思考,對于當下世界的藝術發展是不是還能有所裨益?這都是我們這個展覽所要思考的問題。
“而‘稽古振今’正是對這些問題的一個回應,我們借用了130年前譚嗣同對于當年的中國所面臨的危機所提出的一個態度,他希望通過‘稽古’,也就是說從古人、前人那里汲取能量來振奮今天,面向未來。”
余旭紅認為:“在全球化對話和人工智能日新月異語境下,稽古振今的當代意義更顯迫切。通過對傳統的深入研究和創新實踐,中國畫能夠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發出獨特的聲音,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和藝術自新之道。”
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始終以“回眸世紀發展之路,創新國畫學術話語,重建當代文化聯系,再造東方藝術高峰”為使命。本屆“稽古振今”既是對前七屆的總結升華,亦是對未來的前瞻宣言——中國畫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載體,更在固本培元中生生不息,于時代浪潮中再放新聲。
據悉,展覽持續至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