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主要分布在長沙市及其所轄的長沙縣、望城縣、開福區的數十個鄉鎮。湘繡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廣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
中國刺繡通常是用真絲、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加上真絲、棉線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而湘繡繡品主要用真絲絲線在真絲織物上繡制圖案,它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
湘繡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劈絲細致,繡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艷,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早在戰國時期,湘繡就已有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嫻熟的技藝。從1958年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繡品來看,是在極細密的絲絹上運用連環針刺繡而成的,其針腳整齊、繡工精細,圖案生動活潑令人贊嘆不已。
而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發掘的西漢墓中,出土的湘繡制品有41件刺繡衣物和一幅裝飾內棺的鋪絨繡錦,繡品采用的圖案有10余種,繡線均為未加捻的彩色散絲,色相多達18種。在刺繡的針法上,則采用了連環針、齊針(或平針)、接針和打子針等多種針法,使繡品產生針腳整齊,線條灑脫而豐富,圖案多樣的特點。而且這些繡品的繡工是非常嫻熟的,具有很扎實的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漢時期的湘繡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到了清朝,湘繡已遍及湖南廣大城鄉,處處可見"母友相傳,鄰親相授"的傳藝學藝生動場面,特別是長沙一帶,湘繡成為家家戶戶的農村副業,農村婦女在勞作之余,不僅用繡針和彩線來美化生活,而且開始把繡花作為謀生的手段。
清末,湘繡藝人李儀徽(1854-1928)首創摻針繡法;胡蓮仙于1898年在長沙市司門口開設了第一家湘繡"吳彩霞繡莊",摻針繡法通過胡蓮仙傳教徒弟而得以推廣。摻針繡法能表現物像的濃淡陰陽、色階漸變、色調混合,再與極為精細的劈絲技術相結合,使文人繪畫的精神得以充分展現。
清末民初的主要作品有,湘繡藝人廖家惠繡制《吳佩孚母親像》(現藏上海博物館);"奉安大典"中,孫中山先生靈柩覆蓋的是湘繡棺罩(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1933年長沙錦華麗繡莊刺繡的《羅斯福總統繡像》(現藏美國亞特蘭大市小白宮博物館),在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展出,引起轟動,使湘繡揚名國外。這一時期,湘繡技藝均已達到相當高度。
解放后,湘繡名老藝人余振輝(1913-1984)發明和完善了毛針法,使湘繡表現的獅、虎栩栩如生,成為中國四大名繡中獨有的著名針法。通過數代藝人的傳承、發展,湘繡技藝現已形成5大類72種完整的針法體系,為完美地表現文人繪畫和現代攝影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雙面全異繡使湘繡的表現形式和技藝水平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國人譽為"超級繡品",外國友人稱為"魔術般的藝術"。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短短10多年間,在長沙一帶新設立的湘繡繡莊就達40多家,大大推動了湘繡的刺繡水平和藝術水平的提高,表現手段不斷豐富,逐步形成了湘繡的流派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到了20世紀上半葉,湘繡的藝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表現手段更加豐富而細膩,名家名作不斷涌現,湘繡人物"惟妙惟肖";而寫意山水,則更是"色簪花,跡滅針絨"。這些"絕針"之作均出自于湘繡藝人的"神手",曾名噪一時,受到國內外人士的贊譽。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上被譽為"渾筆墨于無痕","字格簪花,跡滅針線"。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湘繡出盡風頭。長沙錦花麗繡莊送展的一幅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半身湘繡像,引起轟動。湖南省主席何鍵授意以他個人名義贈給羅斯福,傳為佳話。該繡像現藏于芝加哥亞歷山大博物館。
湘繡巧妙的將我國傳統的繪畫、書法、及其他藝術與刺繡融為一體,形成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幾近二百種顏色的繡線和上等絲綢、綢緞,手工以針代筆,以摻針為主,并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巧妙的運用一百多種針法進行創作或還原畫面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刺繡流派。最顯著的特點是色彩鮮艷,形象逼真,構圖章法謹,畫面質感強,無愧于"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
繡線的運用,粗細相間,色澤有別,兼以適當夸張。湘繡繡工劈線,是一種特殊技能,湘繡的勻薄細膩與這一技能的日益進步分不開。以手指劈線,可劈至2開、4開、8開、16開等。線劈開后,千絲萬縷,分辨不出差別,但繡上質地,求得對比統一,突出主題,達到明暗的自然變化,陰陽渾然一體。
湘繡繡線色彩的豐富,是與其他繡種區別的主要特點之一。據《雪宦繡譜》記載,有青、黃、紅、黑、白(以上正色)、綠、赭、紫、交、蔥(以上間色)9類,88種原色,因其深淺染制成745種不同的色彩。湘繡繡工認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種色彩包括無遺。所以,湘繡用色基本上可稱為"有色皆備"。
"以針為筆,以纖素為紙,以絲絨為顏色",繡工們大大發揮摻針參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種原色花線在質地上參互調合。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淺或由淺到深的過渡,表達出逐漸變易又混合均勻的色階,創造了各種絢爛和諧悅目的色彩。用第一號深色線刺繡后,接繡第二號深色時,銜接必須參差不齊,互相交錯,且不著痕跡,色彩才能和諧。交接搭線不可過長,也不可一線太長,一線太短。這是湘繡與其他繡品針法的基本區別之處。成為湘繡的特點之一。
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于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茍。
湘繡題材廣泛,品種繁多,既有收藏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又有實用大方的各類日用品,如時裝、掛屏、手帕、被面等等;既有壯麗豪放的巨型作品,又有玲瓏精巧的小件。有的富麗堂皇,有的典雅端莊,各具特色,雅俗共賞。
湘繡的"絕招"要數20世紀下半葉的雙面全異繡,設計的巧妙和針法的變化二者結合得惟妙惟肖,使湘繡技藝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繡工可以在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繡著畫面、色彩、針法都不相同的繡品,這是刺繡技藝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例如,一幅《獅虎》座屏繡品德一面是一只仰天長嘯的上山虎,而另一面是一只低手夜行的下山獅,一上一下,正面的虎頭轉到反面變成了獅尾,兩面的形象迥然不同,令人瞠目。又如湘繡藝人采用傳統的摻針、平針、游針等針法,繡制的《花木蘭》繡屏。在繡品的一面是女扮男裝,全衣鐵甲的花木蘭的威武形象,生動地體現了"萬里赴戎機"、"寒光照鐵衣"的詩意;而在繡品的另一面卻是花木蘭脫去戰時袍,又著女兒裝的閨秀模樣。活生生地再現了花木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喜悅情境。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十分簡要地概括出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凱旋而歸的動人故事內容,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這幅繡屏中,藝人采用的仍是傳統的摻針、平針、游針等手法,運用高超的技藝著意刺繡,使花木蘭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躍然于繡屏上,除了令人嘆服之外,更是回味無窮。因此,雙面全異繡使湘繡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也是湘繡在刺繡中形成獨樹一幟的流派。
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先后授予的湘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有李凱云、楊應修、黃粹峰、劉愛云、周金秀五位。湘繡獅、虎等題材的作品現藏中國工藝美術館,成為國家級珍品(國寶)。湘繡藝人曾多次受國家委派,到國外表演,大量湘繡作品作為國家禮品饋贈國際機場和友人,傳播了中華文化,增進了國際友誼;2005年,我國"神六"太空之旅,搭載了湘繡作品(長沙沙坪湘繡廠繡制);2005年10月,在江蘇省木櫝舉辦的"中國四大名繡展評"中,惟有湘繡《長壽鳥》(湖南星沙湘繡城繡制)獲一等獎;2005年11月,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杭州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精品展"中,湘繡《安南繡像》(長沙繡花園繡制)獲得刺繡類惟一金獎。
但是,近年來,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大量勞動力的轉移,使源于民間手工技藝的傳統湘繡存在傳承人的匱乏,部分優秀的手工技藝趨于失傳,為了保護、發展湘繡傳統技藝,長沙市人民政府正積極采取有效務實的措施,逐步加大保護力度,使湖湘人民千百年來創立的湘繡品牌得以傳承和發展。
|
-
-
|
鷲見康夫:混沌之和諧
|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七星東街 |
|
鷲見康夫(Yasuo Sum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