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陽竹編與東陽木雕(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國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稱為東陽工藝美術界的兩朵奇葩。
竹編工藝起源于原始社會。東陽竹編在殷商時代問世,東陽竹編的元宵花燈、龍燈和走馬燈之類竹編工藝燈,早在宋代已聞名四方。明清時期,竹編技藝發展迅速,竹編工藝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進一步緊密結合,上至送往京城皇親國戚的“貢品”,下到尋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金華府志》記載:東陽有毛竹、笙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方竹、佛面竹、桃絲竹、山竹、鳳凰竹、花竹、鳳尾竹、花節竹等18個種類,可以作為生活和生產的原料。清代康熙年間《東陽縣志》記載:“笙竹軟可作細篾器,舊以充貢。”當時的竹編工藝,主要生產門簾、果盒、托籃等產品,其中書箱、香籃還廣泛流行于紹興、諸暨、嵊州、新昌一帶。早在1915年即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獎。
近年來,東陽竹編枯木逢春,蓬勃發展,先后獲輕工部優質產品、浙江精品、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銀杯獎及金杯獎、中國民間藝術一絕金獎等。 1984年創作完成的大型竹編屏風<<九龍壁>>,以其高超的編織技藝,獲得第四避、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并被列為國家工藝美術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編<<漁翁>>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金杯獎”。
經歷代東陽竹編藝人的努力,竹編工藝還突破傳統理念的束縛,巧妙地與園林建筑、室內裝飾有機結合起來,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園、德國漢堡市“新北京酒家”等處,留下了許多不朽佳作。以富麗中顯淡雅,清幽中含華貴的獨特風格,為世人所稱頌。
東陽竹編歷史悠久,名師輩出,工藝精巧,風格獨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同“東陽木雕”一起堪稱盛開在東陽江畔的一對民間工藝藝術姊妹花,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園地中的一個很有特色的品種。然而,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沖擊,竹編技藝后繼乏人,從目前情況看,東陽竹編主要靠45歲以上的一批藝人支撐著,年輕人當中幾乎沒人肯學,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這一傳統技藝將面臨失傳。所以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一東陽竹編進行保護,已刻不容緩。
|
-
-
|
鷲見康夫:混沌之和諧
|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七星東街 |
|
鷲見康夫(Yasuo Sum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