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創作價值兩千萬元的名硯”——訪臺山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鏗
簡介
黎鏗,1945年出生,祖籍臺山市都斛鎮。著名端硯工藝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曾任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制硯專業委員會主任,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被評為全國勞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72年,作品《百鳥鳴春》送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全國美術展覽會陳列,好評如潮,最后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購藏;《周總理詩詞硯》作為鄧小平訪日的國家禮品贈送日本國家領導人;《四海升平硯》獲首屆中日端溪名硯品評會金獎;《‘97七星迎珠硯》作為肇慶市人民政府禮品贈送香港特區政府;《中華九龍寶硯》作為肇慶市人民政府禮品被人民大會堂珍藏。2000年9月,國家郵政局發行《新時期100位藝術家》大型郵資明信片,廣東僅有3位藝術家入選,黎鏗是其中之一。
文/本報記者 傅健 圖/魏海華
9月初,“當代嶺南文化名人五十家”評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本報記者輾轉聯系到了成為候選人的臺山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鏗。一聽說是家鄉的媒體采訪,他不加思索就答應了,電話另一端傳來的聲音清雅而又親切。9月8日,記者驅車到肇慶采訪了他。9月16日,黎鏗高興地給記者寫信報喜:“經評審委員會通知,我已光榮地被評選為‘嶺南文化名人’,在此向支持我的鄉親父老及你們表示感謝,也向江門市委、市政府致以謝意。”
1
剛開始雕刻的動物被人笑話
記者:你從十幾歲就進廠工作,當時都干些什么,辛苦嗎?
黎鏗:我祖籍臺山,但是出生在肇慶。1962年,17歲的我為了分擔父母的負擔,進入了肇慶市工藝廠(即現在的肇慶市端溪名硯廠)當學徒工。進廠第一項工作就是到石廠鍛煉一年。我白天到硯石坑洞里和石工一起,拿起采石工具斧鑿刀挖,學會區分各種硯石形成的層次結構,弄懂優質石種的分布位置,晚上則查閱、學習各種有關端硯的書籍、資料,摘抄了許多筆記。回廠后,我就跟師父學一些簡單的圖畫,打打下手。為了學得好一點,得到師父的稱贊,我經常星期六、日也在廠里仔細揣摩師父的作品,研究各種刀法。
記者:你還記得你的第一件作品嗎?在學習中有沒有碰到過什么困難?
黎鏗:我的第一件作品,是以松樹為主題的,刀法不夠純熟,自己不是很滿意。我平時最喜歡雕的就是植物,如樹花草什么的,雕刻動物就不行。有一次我雕刻了一只壁虎,師傅看了哈哈大笑,說像是曬干了的,毫無生氣。我感到很慚愧,以后更加努力地練習畫畫,仔細觀察。由于勤學苦練,我逐漸掌握了各種技藝。
2
十年后《百鳥鳴春》一舉成名
記者:大概什么時候,有了一件你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它的創作過程是怎樣的?
黎鏗:十年磨一劍。1972年我的機會來了。當時廠里開采了一塊大型優質的宋坑硯石,廠領導決定把它交給我來設計、雕刻。本來,師傅想讓我雕一幅“百鳥歸巢”圖,我提出改為“百鳥鳴春”。當時,鄧小平復出不久,撥亂反正,各行各業經過“文革”災難后開始復蘇。時代的氛圍觸發了我的藝術靈感,我按照“欣欣向榮”的主題進行設計,運用各種技法將硯石中的珍貴石品“火燎”雕成太陽,大硯的四周雕上翠竹、青松、鮮花,然后再雕刻成百只或飛或立或鳴,形態各異的雀鳥(包括孔雀、八哥等不同種類的鳥),營造“鳥語花香”的藝術意境,令整方硯臺充滿生機。為了保證有100只鳥,圖紙上設計了103只鳥,以防意外,后來一切進行得很順利,103只鳥全部雕成功了。“百鳥鳴春”因時構思、因石構圖、因材施藝,在(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全國美術展覽會陳列時,國內外媒體競相報道,好評如潮。是年,她作為“國寶”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百鳥鳴春》就是我的成名之作。
3
作品成為鄧小平出訪的國禮
記者:你還首創了把肇慶七星巖的景觀融入端硯藝術的做法,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黎鏗:1978年,廠里采集到了一塊“麻子坑”硯石,石中有7顆晶瑩可愛的石眼,狀如湖水蕩漾的珍貴石品“蕩”和“魚腦凍”、“玫瑰紫”等名貴石品,設計雕刻這方硯的任務又交給了我。我翻了一本又一本參考資料,然后畫了一幅又一幅設計圖紙,都不理想。實在想不下去了,我干脆利用休息時間到七星巖寫生。當時,我站在巖中心區環視,被眼前的美麗風光所吸引,我突然來了靈感——為什么不把星巖風光移到硯上?我興奮不已,趕回家立即構思:把“蕩”作硯堂,池中雕上星巖五龍亭;周圍巖峰凸現,連綿起伏。這方硯取名為《星湖春曉》,它將星巖風光“縮龍成寸”,當年獲得了國家輕工部頒發的科技一等獎,開拓了把肇慶風光名勝融入端硯藝術的先河。
記者:后來,你的作品還成為了國家領導人送給外國朋友的國禮,是嗎?
黎鏗:是的。1983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前,外交部禮賓司發現禮物雖然豐富但還差了點什么。考慮到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也有書畫的愛好,便安排肇慶制作一方端硯,作為禮物送給日本首相福田。肇慶市政府把這一重任交給了我。我不負厚望,潛心研究日本人對端硯題材、制式的愛好,經過160多天的選料、構思、雕刻,終于精雕成《周總理詩詞硯》。日本首相接到此禮品時,愛不釋手,嘖嘖稱贊。
4
端硯收藏熱升溫是一個進步
記者:目前,端硯產業發展迅速,端硯價格也節節攀升,你創作的一方《中華九龍硯》拍賣出了200多萬元的高價。你認為市場的形成對于端硯產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端硯收藏熱你又怎么看?
黎鏗:任何藝術都要經過市場的檢驗,而藝術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來決定的。1997年至1998年,大師制作的一方端硯不過三四千元,而現在一方同樣大小的大師端硯價格已經升到幾萬元。端硯近年來身價大升,除了原材料珍稀升價,工藝創新也是原因之一。我認為端硯的升價是正常合理的,也是應該的。
目前,無論是端硯的行業現狀還是市場狀況,都是幾十年來發展最好的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端硯行業從個體、小規模開始發展,現在整個行業的人員已經達到一兩萬人,年產值達到幾千萬元。市場的介入是一件好事,它激活了端硯的制作創新,它對端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創作的硯拍賣了200萬元,我覺得一點都不高,我還要制作價值2000萬元的名硯,這一切都已經在計劃之中。
收藏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以前收藏高檔端硯的大都是日本人,有很多好的作品不免外流。現在,我國人民買硯也由實用為主變為觀賞和收藏為主,這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也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和珍惜的表現,是一種進步。
5
對恩州奇石情有獨鐘
記者:在廣東四大名石之中,我們江門五邑地區的恩州奇石也頗有名氣,作為行家你認為恩州奇石怎么樣,有發展前途嗎?
黎鏗:我今年春節去看過恩州奇石,我對它情有獨鐘。恩州奇石的石質比較好,尤其是它的色彩豐富,適合做各種工藝品,如果認真發展的話會大有前途。目前來看,恩州奇石缺的是高水平的人才,只有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可能賦予冰冷的石頭以鮮活的藝術生命,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恩州奇石的價值。在題材創意上,可以考慮把僑鄉文化融入到恩州奇石的工藝之中,這樣會提升它的藝術品味和文化內涵,比如,開平碉樓、臺山飄色都是很好的題材。如果有時間,我很愿意為家鄉的工藝美術事業盡一份力。
|
-
-
|
鷲見康夫:混沌之和諧
|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七星東街 |
|
鷲見康夫(Yasuo Sum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