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欣賞書法
-
書法的賞析不僅是體會作品點畫、結體、章法的匠心與功力,以及師承、流派、風格,更重要的是
通過作品去感受書家的氣質,情感,及其審美追求。書法家靠手和思想來創造,欣賞者靠眼力來挖掘發現作品點畫布白中蘊藏的生命與靈魂,是一種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成效取決于欣賞者的知識、修養、閱歷,心境諸因素。
賞析書法既要對作品宏觀的把握,如氣勢、神采、布白,又要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等。欣賞線條質量,從中可以觀察出作者創作時的用筆、用墨及其筆法。其次是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藝術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性格、修養密切相關。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備,欣賞者就是要領會體勢,捕捉神采。
書法藝術
[詳細...]
- “用筆”方法談
-
“用筆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書法“用筆”的真諦。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還得從這個“易”字開始。“易”在《易經》中的解釋有三種:簡易、不易和變易。“用筆千古不易”也要從這三方面來理解。在用筆的過程中,不同的學書階段對“用筆千古不易”有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解釋。對初學著來說,是“不易”的,不知從何入手,怎么起筆、行筆和收筆,感覺太難了;對有一定造詣的人來說,是“不易”的,從生到熟,怎樣形成自己獨特的用筆,感覺太難了;對有成就的書家來說,也是“不易”,通過幾十年的苦苦追求,冷暖有誰知,感覺太難了,真是不容易!對“簡易&rd
[詳細...]
- 學習書法的三個階段
-
唐代的大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他的不朽之作《書譜》中把學書過程分為了三個階段:“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古往今來的書法實踐證明,這確是一條真理,是常說的“先走進去再走出來”,由生到熟再到生的過程,是一切書法愛好者達到成功境地的必經之路。
第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礎的階段。“分布”主要是指字的結構安排。而聯系其前文可知,它還包括用筆的全部法則,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正確地寫出每一個筆畫來。“平正”,從結字上說,是端正、平穩、均衡的意思;在筆法上,則應是嚴格地遵從規矩法度,絕不能隨心所欲、胡涂亂抹。“但求”,即只能有此追求,莫有過高要求。按筆者前文《書法與毛筆字的關系》所述,這第一階
[詳細...]
- 書法樣式
-
中堂
中堂是豎行書寫的長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為一張整宣紙(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因為尺幅比較大,所以需要創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體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要使它們之間主次有別,相應生輝。落款切忌暄賓奪主。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余地??畹牡锥艘话悴灰哉钠烬R,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數行,上下均不宜與正文平齊。印章要小于款字,蓋印一般需離開一字以上位置,蓋在款字的下方,也可蓋在款字左側。
條幅
條幅是豎行書寫的長條作品。尺寸一般為一張整宣紙對裁。安排章法時,應能根據書體的特點,精心構思,立意要新。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落款要錯落有致,自然生動。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余地??畹牡锥艘话悴灰哉钠烬R,以避免形式的死
[詳細...]
- 中國書法的藝術特征
-
第一節 中國書法的藝術特征
書法是中國古典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中,沒有任何其他文字的書寫,像漢字的書寫一樣,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并且源遠流長,在當代不僅沒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電腦的普及、手寫量的減少而導致魅力消減,相反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當代中國參與者最多、受眾最廣泛的藝術形式之一。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這就是最高的美術,那么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代替了它而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林語堂認為:“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
[詳細...]
- 書畫的落款方法
-
款,又稱落款,就是在書寫本文外所寫作者姓名、年月、軒號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題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來非常麻煩,也成了許多假作品,就以書圣王右軍之許多作品都使人懷疑。
款,除了字體、字形之變化外,可分〔單款〕與〔雙款〕兩類,茲分述如下:
落款的分類:
一、單 款
亦稱〔下款〕,是作者自題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後必須題款,一示禮貌,一示對作品負責。
短 款: 即簡單簽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過十字。
一字款 書法落款中有用一個字者稱一字款。
二字款 只簽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則書姓名。
叁字款 大多書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書〕字。
四字款 多為姓名叁字再加〔書〕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則多用干支。
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書〕。
六字款
[詳細...]
- 書法常用落款用詞
-
長輩:吾師,道長,學長,先生,女士(小姐)。
平輩(或小一輩):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學兄(弟),道兄,道友,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有專長之稱)。
關系較親密: 學(仁)弟,吾兄(弟)。
老師對學生: 學(仁)弟,學(仁)棣,賢契,賢弟。
同學: 學長,學兄,同窗,同硯,同席。
上款客套語或敬詞:
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鑒,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鑒,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及,清教,清玩, 可,鑒正,敲正,惠正,賜正,斧正,法正,法鑒,博鑒,尊鑒,腸鑒,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補壁,糊壁,是正,教正,講正,察正,請正,兩正,就正,即正,指正,指 ,鑒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舉,存念,屬粲,一粲,粲正,一笑,
[詳細...]
- 書法美學常識(一)
-
線條是文字的媒介或元素,是進行書法藝術創作的特定的物化形態。由此可見,線條是書法美的起源。所以,研究探索書法美也應該從線條這個最基本的元素開始,才能“曲徑通幽”。
石濤曾在《畫語錄·畫章第一》中指出:“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這一畫說,可謂是深刻地揭示了線條起源的緣由。太古時代,人類處于蒙昧時期,對于線的作用與功能不認識。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與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在實踐中認識了線的作用與功能,便運用線條來描繪物體。于是,書與畫便產生了,而這一畫便成了書畫的物化形態——線條。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曾說:“太陽照在墻上,映出一個人影,環繞著這個影子的那條線,是世間的第
[詳細...]
- 書法美學常識(二)
-
我們知道藝術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屬于觀念形態的東西。書法藝術也不例外。因此作為觀念形態的書法藝術,它內容的特征,往往取決于它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殊性和把握方式的特殊性的統一。具體地說書法藝術反映對象的特殊性是文字書寫,把握方式的特殊性是筆墨線條。因此,書法文字的內容對其所具有的書法美學價值來說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關鍵四在筆墨線條藝術水平的高低雅俗之分。這一點可以結合書法審美的歷史與現狀來看。
歷史上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對于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是不懂的(不識),但甲骨文的堅勁峻麗、金文的古樸雄逸、小篆的典雅秀美,依然為當代人的審美所接受。又如張旭的狂草《古詩四帖》、《肚痛帖》,懷素的狂草《自敘帖》、《苦筍帖》等,其文字內容也是大多數人所不完全認識的,但他們那瀟灑不羈、跌宕豪放,“揮毫落紙如云煙”(
[詳細...]
- 書法美學常識(三)
-
各門藝術可以按其反映現實的不同方式來劃分種類,它可以是以情感為主,也可以是以認識為主,由此構成表現藝術與再現藝術二大種類。表現藝術以反映主觀世界為主要對象。再現藝術以反映客觀世界為主要對象。而二者并非截然對立,有時是互為觀照、辨證統一的。那么,書法藝術的種類該如何劃分?我們認為:書法藝術是以情感表現為主,而不是以認識再現為主。即作為書法藝術物化形態的線條是“有諸于中而形諸外,得于心而應于手”(晁說之《書法考》),是書法家主觀世界的表現,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再現。正如漢·楊雄在《法言·問神篇》所指出的那樣:“故言,心聲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動情乎?”唐·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過:“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陰慘陽舒,本乎天地之心。&rd
[詳細...]
- 第一章 漢代書法
-
漢(前206年~公元220年)繼秦而興,西東漢之間有一個短暫的新莽時期,歷時400年,經三個時期:西漢(前206年~公元8年,劉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為帝)、新莽(8年~23年)、東漢(25年~220年)。漢初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經濟,后來統一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力強盛。
漢承秦制,初用篆書,后來篆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并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一種字體;楷書和行書也開始萌芽。石刻和簡帛為漢代書法的主要載體。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文字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兩漢時期的人們,充分利用這種種有利的因素,對文字本身的美和書寫中可能獲得的美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使書法藝術呈現出繁榮昌盛的形勢,創造了大批經典作品;同時,漢末時期理論家們的思考,也成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書論著作
[詳細...]
- 第二章 魏晉書法
-
從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稱帝,至公元420年,史稱魏晉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后又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東漢統治的崩潰,使固有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壞,面臨著重建。一方面,以老子、莊周道家思想為基礎的玄學,一度取代讖緯經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并逐漸與佛教相互融合會通;另一方面,儒學由于其政治學說的現實意義,也并沒有完全失去其地位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新的觀念、習慣,雖與漢族文化有沖突,同時兩者也必然要有所互補,有所融會。這一切,使得中華文化再一次進入活躍、會通和拓展的階段。書法也面對著許多挑戰和機遇。
從曹魏開始,對文學藝術的關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惟才是舉”等選人制度的實施,使“才能”有可能越過道德而成為人們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學藝術,如原來被
[詳細...]
- 第三章 南北朝書法
-
自西晉滅亡之后,中國的北方出現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局面,拓跋氏統一北方,建立魏國,后來分裂而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是所謂北朝。
北魏開國之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對漢文化的接受并不太重視,直到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才大力提倡漢文化和崇信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的佛教漸趨興盛,造塔和造像之風盛行。同時,碑刻作為墓葬的組成部分,得以重興;墓志也開始大量出現。這些變化,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晉室南遷至滅亡,從公元317年至420年,歷104年,后為宋、齊、梁、陳四朝所代。這是所謂南朝。南朝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書法。但“南朝禁碑,至齊未馳”,因此碑版寥落稀少,書法作品傳世的,多以尺牘、書札等墨跡為主。
南北朝時代對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
[詳細...]
- 第四章 隋唐五代書法
-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鼎盛時期,300多年間,大部分時間國家安定、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成為當時有世界影響的東方大國。在安定統一的有利條件下,書法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機遇首先來自皇室的重視。隋煬帝雖是暴君,卻喜愛風雅,特建“妙楷臺”以貯法書,即使下江南時也不忘將它們運走。唐高祖接收了隋內府的法書名畫,又有所充實,至太宗時,更大出內府金帛購藏魏晉以來名跡,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此后武則天曾設“內庭習藝館”。唐玄宗倡導八分章草,扭轉時風,掀起有唐書法的興盛局面。至晚唐,帝王猶時時提拔書法人才。
與皇室的重視密切相關的是政府的制度建設。隋代開科取士,唐代進一步完善,設有“明書(明字)”???,同時在銓選官員時,以“身、言、書、
[詳細...]
- 第五章 宋遼金書法
-
宋代是中國文化的又一個輝煌的時期。鄧廣銘先生分析宋代學術思想時指出,由于唐代釋道兩家的教義學說盛行于世,聲勢凌駕于儒家之上,這使唐代后期以后的知識分子萌生了重新恢復儒家獨尊地位的意識。而在付諸實踐時,卻產生了排抵、交斗和融匯,從而形成了宋學。從中央的文化政策上,沒有重復秦皇漢武的文化專制主義,對儒道釋三家無所輕重于其間,對思想、學術、藝術領域的各個流派,也一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這一政策,對當時學士士大夫們的思想的相對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因而,宋代文化不僅超越了前代,而且為元、明所不及。
宋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在政治制度上確立了文人集團的核心地位。這一政治角色的變化,影響了文人心理。一方面,肩負政治責任,使文人的政治、道德、倫理意識大大加強,在藝術領域內同樣如此;另一方面,政治壓力的重負,又使文人極需尋求心靈解脫的棲息地,因而
[詳細...]
- 第六章 元代書法
-
?。保玻罚蹦旰霰亓腋膰枮樵?,次年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至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朱元璋所滅,統治中國98年,傳十帝。
作為第一個君臨華夏的少數民族,元朝的通統治者雖然還執行民族等級、歧視政策,但他們也深知漢文化對于鞏固統治的意義,因而漢文化的發展沒有停滯,反而有推進。書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
元滅南宋后,即將其內府圖書禮器輦運大都,并特許京官借閱,其中有王羲之《王略帖》、孫過庭《書譜》和懷素《自敘》等巨跡。元代不少皇帝如英宗、文宗、順帝等都有書名。元初功臣,如宰相耶律楚材(契丹人)及漢人翰林承旨姚樞、翰林學士王磐、國子祭酒許衡、太保劉秉忠等也都擅書,這無疑是一個很有利于書法發展的環境。
特別重要的是,為了搜羅漢族知識分子為新朝服務,程鉅夫在至
[詳細...]
- 第七章 明代書法
-
?。保常叮改曛煸胺Q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遼東,實現統一。為穩固統治,明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加緊了思想控制。致使明代文化,始終處于非常緊張的沖突對立狀態,是我國思想史上斗爭頗為酷烈的一個時期。
明代刻帖更盛,同時有帝王雅好,故書法仍以行草為主。近人馬宗霍《書林藻鑒》中有一段很精辟的概括:“有明一代,亦尚帖學,成祖好文喜書,嘗求四方善書之士以寫外制,又詔簡其尤善者于翰林寫內制。凡寫內制者,皆授中書舍人,復選舍人二十八人專習羲獻書,使黃淮領之,且出秘府所藏古名人法書,俾有暇益進所能,故于時帖學最盛。仁宣嗣徽,亦留意翰墨,仁宗則好蘭亭;宣宗則尤契草書。憲宗、孝宗、世宗皆有書跡流傳。孝宗好之尤篤,日臨百字以自課,亦征能書者使值文華供內制。神宗十馀歲即工書,每攜大令鴨頭丸帖、虞世南臨樂毅論、米芾文賦以自隨。夫上有
[詳細...]
- 第八章 清代書法
-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進京,10月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政府開始統治中國。
對于滿清的統治者來說,一方面必須壓制各種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須盡快融會吸收漢族傳統文化,從而實現長久的統治。為此,清政府采取了兩項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興文字獄,以鉗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動地對傳統中國文化進行整理。而陷入異族統治下的知識分子,開始倡導通經致用,樸學逐漸興起。在樸學學風中成長的金石、考據學,讓人們重新發現了秦漢、北朝書法的藝術價值,從而形成清代書法發展的新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是我國書法史上的轉型和總結時期。
一、前期(順治至康熙年間)
清代前期,國勢初平,百廢待興,尚無力過多關心書法,因此這時期基本上延續的是晚明書風,大體可以看作三線發展:一是晚明行草書風的新
[詳細...]
- 中國現代連環畫
-
中國連環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到清末和中華民國初年,隨著石版印刷技術的發展,連環畫開始作為通俗讀物出現。1899年第一本石印連環畫《三國志》(朱芝軒繪),由上海文藝書局出版。20世紀20年代以后,在文化啟蒙運動和出版業的發展中,連環畫逐漸廣泛流行。北京稱連環畫為小人書,上海稱圖畫書。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西游記》時,定名為連環圖畫。
20年代,連環畫受到魯迅、瞿秋白、茅盾等人的重視。魯迅在《“連環圖畫”辯護》一文中指出,不要視連環畫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下等物事”。他還在《論“第三種人”》中認為連環畫可以產生L.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那樣偉大的畫家。茅盾在《連環圖畫小說》等文中,對連環畫的改革提出了重要意見,認為當時遍布上海
[詳細...]
- 中國漫畫
-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漫畫是最活躍并取得顯著成績的畫種之一。中國漫畫的發展,可劃分為7個階段。
清末民初 中國古代已有以諷刺為目的、具有漫畫特點的繪畫,但未形成獨立的畫種。到清末民初,漫畫才作為獨立畫種迅速發展起來,當時稱作諷刺畫、寓意畫、時畫、諧畫、笑畫或滑稽畫。近代漫畫的興起,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人民大眾的反帝斗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出現了富有民間年畫特色的《射豬斬羊圖》等漫畫宣傳品。1903年上?!抖硎戮劇房堑摹稌r局圖》,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報刊漫畫。辛亥革命前后刊登漫畫的報刊,有上?!渡裰蕻媹蟆?、《民權畫報》、《真相畫報》,廣州《時事畫報》,北京《白話圖畫日報》,天津《人鏡畫報》,以及同盟會在日本出版的《民報·天討》等。作品有《袁世凱騎木馬》(張聿光)、《內閣總理》(何劍士)、《老猿百態》
[詳細...]
- 攝影的誕生
-
如果從明亮景物上反射來的光線,通過一個小孔進入一個暗室,便可在對面墻壁上,形成一個暗淡的景物影像,圖中的影像是上下顛倒的,因為從物體上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墻壁的下部,從下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墻壁的上部.這種暗室成像的現象,在古代就已經知道了.1558年,G·波兒塔(Giovanni Porta)就曾對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敘述.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發現,將墻壁上的小孔挖大,裝上一個望遠鏡的鏡頭,便可以形成一個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這些作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設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園里,以供人們觀賞.有些至今仍然留存著. 到17世紀,一些小的便于攜帶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來作為藝術家畫畫的輔助工具.他們將四面封閉的暗箱裝在一個轎子上,以便于短途運送,暗箱的頂上裝有鏡頭及反光鏡反光鏡將光線反射在暗箱內的畫板上,
[詳細...]
- 中國油畫
-
油畫從外來藝術發展成為中國繪畫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吸收和成長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早期 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向明神宗朱翊鈞所獻禮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這種精細逼真的繪畫,使中國畫家感到驚異,但并未給予較高的藝術評價,也沒有中國畫家追隨這種畫法。到清朝初年,有許多擅長油畫的歐洲傳教士來華,并在宮廷供職。其中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法國人王致誠等。他們是中國宮廷內第1批外籍畫師,曾受命繪制過多幅油畫肖像。乾隆帝弘歷曾命宮中選少年奴仆,隨洋人學泰西畫法(油畫技法)。現存滿族畫家五德的紙本油彩山水畫,便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
鴉片戰爭后,中外交往較前頻繁,西方的宗教繪畫和商業性繪畫更多地進入中國,西方繪畫對中
[詳細...]
- 現代中國畫
-
中國畫又名國畫,是現代人為區別于西洋畫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泛稱。它包括水墨畫、墨筆畫、 彩墨畫、工筆重彩畫、白描畫等。現代中國畫是在近百年來引入西方美術潮流的文化環境中發展的,出現了諸多派別、主張和新的探索,名家輩出,在畫壇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個畫家聚落區 19世紀末以來,上海、北京、廣州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主要凝聚地,加上三地商業發達,便于對內對外交流,因而集中了大批文化人。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畫家主要云集于這 3個地區,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和以廣州為中心的南方畫家群。江浙畫家群人數最多,著名畫家有任頤、虛谷、蒲華、吳昌碩(海派四杰)、黃賓虹、顧麟士、王震、吳徵、呂鳳子、劉海粟、潘天壽、馮超然、吳湖帆、賀天健、王個□、豐子愷、陳之佛、朱屺瞻、來楚生、張大千、張書□、傅抱石、吳□之、錢松□
[詳細...]
- 抽象表現主義
-
繪畫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以紐約為中心的一場廣泛的藝術運動??衔炙?middot;莫菲特在《1945年以來的美國抽象畫》中說,“戰爭造成了許多重要的法國和歐洲畫家的流離失所,大家都來美國避難,并帶給他們一種處身于現代運動中心的感覺。這有助于增加美國人的信心,去繼承并且進一步發展現代歐洲繪畫的傳統。”這些避難畫家包括唐居伊、恩斯特、馬宋、達利、蒙德里安、杜尚等人。有些畫家(如畢加索和馬蒂斯)盡管未曾來到美國,但對紐約的影響同樣十分強烈。在各種現代藝術思想、尤其是立體主義、新造型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美國藝術獲得了某種前所未有的新精神。二戰剛剛結束,抽象表現主義便迅速出現,并很快獲得了世界性的影響。紐約第一次取代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缺乏描述,以表現性
[詳細...]
- 花鳥畫
-
(花卉畫):系中國繪畫門類中特有的一種繪畫畫種。以描繪花卉、竹石、鳥蟲等為作畫主體。在我國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現了簡單的鳥魚圖案,可以作為我國最早的花鳥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東晉、南朝宋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畫料。到了唐代,已趨成熟,出現了以工筆勾填畫風艷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時發展有兩,即“徐、黃二體”。一宗徐熙、一宗黃鑒。明代沈啟南、孫雪居等。涉筆點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逕,經清石濤到“楊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詩、書、畫三絕。
[詳細...]
- 文人畫
-
文人畫:系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稱,也稱“士大夫甲意畫”。用書卷氣作為一個評畫的標準,意指詩意畫或稱詩卷氣。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表現手法以水墨或談設色寫意寫為多。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等。他們的畫大多追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好畫后又大多在畫中題詩,或以詩作畫,故以表達畫意,亦以畫表達詩意。被人稱為詩情畫意。
[詳細...]
- 什么是工筆畫
-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杰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 ,光色艷發,妙窮毫厘。仔細觀賞并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于《圣朝名畫評》 :"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 于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 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于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
[詳細...]
- 什么是寫意畫
-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后人稱他的畫?quot;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 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后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
[詳細...]
- 如何欣賞中國畫
-
欣賞一幅中國畫作品,對于一般人來說,常常是能否“看懂”作為評判標準。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么?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對于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的,屬于看得懂范疇。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中國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中國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ld
[詳細...]
- 中國畫的意義世界
-
一
錢鐘書曾經指出,“中國傳統文藝批評對詩和畫有不同的標準;評畫時賞識王世禎所謂‘虛’以及相聯系的風格,而評詩時卻賞識‘實’以及相聯系的風格。” 究竟什么是“實”什么是“虛”?為什么畫以“虛”勝而詩卻以“實”勝?對于這些問題,錢鐘書沒有深究,也許在他眼里,這是中國傳統文藝批評中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了。但正是在這些表面上明白不過的道理中,卻潛伏著矛盾和困惑,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畫都比詩“實”,詩都比畫“虛”。詩言志,畫圖形; “形”在外是“實”,“
[詳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