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會速寫
-
速寫這一藝術形式,它既是繪畫基本功練習和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可供觀者品味,欣賞并具有獨立存在價值的藝術創造。因為它能本色地反映出畫家的審美追求和技術水準 ,所以,它在表現對象的同時,能充分發揮立體的創造精神,抒發了激情和意興,是審美感受的跡化與升華。許多繪畫大師的速寫都很精彩,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三杰,德國的丟勒和法國的安格爾、德加、馬蒂斯等,大師們各具特色,深刻感人的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豐富了我們的修養,而且提高了我們的眼界,對不同形式風格的速寫有了初步的 認識和理解。應該說,速寫最能反映一個畫家的功力、秉性、悟性和觀察、表現能力。速寫是繪畫的基礎和工具,是一輩子修煉不完的內功,是記錄心理歷程的“晴雨表”。速寫的練習和創作將伴隨著畫家的一生,在漫長的藝術道路上,應該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特點的速寫作品產生
[詳細...]
- 徐悲鴻 中國畫改良論
-
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凡世界文明無退化,獨中國之畫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夫何故而使畫學如此其頹壞耶?曰惟守舊,曰惟失其學術獨立之地位。畫固藝也,而及于學。今吾東方畫,無論其在二十世紀內,應有若何成績,要之以視各年前先民不逮者,實為深恥大辱。然則吾之草此論,豈得已哉。
主旨與例
凡美之所以感動人心者,決不能離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動深人,意淺者動淺人。以此為注腳,庶下之論斷,為有根據。例如下:中國畫山水,西人視之不美。西方金發碧眼之美人,中國老學究視之不美。劉洪升之歌譚迷深者不之美。王蒙倪迂等之畫文人視之美。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上海月份牌淺人視之美。歐洲之名畫,中國頑固人,意中以為照相,則不之奇。西方畫有絕模糊者,吾人能解其美
[詳細...]
- 筆墨不隨時代隨心
-
筆墨與時代關系如何?隨不隨時代?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筆墨有宏觀筆墨與微觀筆墨之分。宏觀筆墨,是筆墨在一個時代的總和,是時代的產物。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筆墨形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筆墨形態各不相同。原因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各時代經濟不同,人的思想不同,文化不同,筆墨隨之不同,可謂“筆墨當隨時代”。但微觀筆墨就不同了,微觀的,即個別的。個別的筆墨并不隨時代,而是隨個性。畫家本人的具體情況,修養、性格都影響著筆墨。
石濤那句名言“筆墨當隨時代”,指的是微觀筆墨,還是宏觀筆墨?查其出處是題畫文,全文觀之,石濤說的是,不同朝代之筆墨各不相同,“猶詩文風氣所轉”。可是數十年來,引用這句話的人歪曲了石濤的原意,套入了微觀(個體)之筆墨。某些理論家將其用來批判中國畫家
[詳細...]
- 吳茀之的中國畫藝術
-
吳茀之是繼吳昌碩、齊白石以后一位卓越的寫意畫家。他精于花鳥,擅長山水、人物,對書法、詩詞、中國畫史都有精深的研究,并有豐富的著作,同時又是一位藝術教育家。
潘天壽是他最親密的師友,他們有近半個世紀的學術交流,二人的學術思想相當一致。在潘天授任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他任中國畫系主任的時候,他們共同創建了現代中國畫教學體系,實施了人物、山水、花鳥分科教學,并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書法篆刻專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青年時代的吳茀之即顯露出藝術才能,作品“畫意濃厚,氣象高古”。以后接受吳昌碩、王一亭、經亨頤幾位先生教誨啟發,博采眾長于青藤、白陽、八大、石濤、李方膺、金冬心諸家中,用宏取精,悉心研討,其作品立意清新,意境開闊,起曉靈健,格調很高。吳茀之師古人,師自然,師心靈。晚年畫風集中表現為:豐潤郁勃,婀娜
[詳細...]
- 水墨畫的當代語境
-
形式語言是一種內省式的體驗方式,是一個觸及精神視角的東西。它的推進程度是體現精神的疏離程度。我們往往陷于在語言層面上的危機意識,實質上是一種畫家主體精神的危機。只有源于精神的探索,語言才能具有持續的內驅力。技術經驗在與其所體現的生命情節相吻合時,即上升為一種藝術語言。語言的發展是以精神的探求為目標,同樣,精神的探索又是以語言的推進為前提。
風格上的形式趣味的差異,其根本點則是畫家精神出發點上的差異。圖式僅是畫者的內心敏感的情緒在畫面上“游蕩”而殘留下來的痕跡而已,它由畫者的內心性格所指然,作為一種生命符號和隱秘的心理意向而存在,創造精神圖像是藝術的終極目的。
用精神的眼睛來感驗現實社會的生存空間,體驗生命存在深層里遭遇的真實,把留在記憶層面上的生活話語轉換出來。通過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來重新看待存
[詳細...]
- 中國畫要有中國的藝術精神
-
霍春陽 《畫廊》2004年第2期
關于“境界”我們談得很久了,但是這個整天掛在嘴邊上的詞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它那博大的精神內涵呢?對它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境界,我認為它是中國人文精神的最高標準。所謂“境”,是指人的精神所達到的萬物歸一的無我之境。它是永恒的,老子所謂“得道”是也。得道,人之精神則可立于不敗之地。縱觀歷史,中華民族雖然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沖擊,但是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文化精神,而是外來文化被吸收、改造和消化,歸結其原因,應該和上述的境界有關。
境界最為關鍵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它深深地扎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達到了這個境界,人的精神就進入了自由王國,社會就會安寧。境界所蘊含的這一文化和精神價值已經受到世界人文學者的普遍重視。現代物理學理
[詳細...]
- 中國畫應在多樣發展中創新
-
中國畫要走繼承優秀傳統,吸收優秀文化,融時代精神的自主創新之路,當下我們就不能忽視“以洋代中”所謂的“創新”,但也不能死抱成規不放。
弘揚現實主義精神沒錯,但不等于固守寫實技法,現實主義精神反映到藝術創作上,應是多樣性的百花齊放藝術。寬容和允許藝術上的“百家爭鳴”才可能使21世紀中國畫壇爭芳斗艷、百家競出,從而達到中國畫傳統與現時代的合拍。如果我們長期地將中國畫的發展抑制在一個很狹窄的寫實甬道里,就有可能失去中國畫現時代藝術形式的拓展和創新,這與當今建設和創立新型國家是極不相適應的。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和創作上,過分強調寫實而忽視了中國畫寫意性方面的繼承性,誤認為用西法取代中國畫或者把素描搬到宣紙上就是創新。我們在西學的過程中,一度忘卻了自己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的意象性
[詳細...]
- 書畫常用工具
-
筆
筆有硬毫、軟毫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硬毫筆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鬃做的筆,性剛,勁健。常用的有“小紅毛”、“衣紋筆” “葉筋筆”、“書畫筆”(大、中、小)、“蘭竹”(大、中、小),以及大的 “狼毫提筆”等。軟毫筆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鳥類羽毛制造的,性質柔軟,有大小、長短各種型號。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相配,或羊毫與兔毫相配制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屬中性。如大、中、小號的“白云筆”,“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筆。
學畫用筆不要太講究,初學時也不一定全部齊備,最初有大中小幾
[詳細...]
- 書畫作品用印談
-
在我國,書法繪畫作者作品完成之后,都要或多或少在作品上鈐蓋幾枚印章,尤其是近代書畫家,幾乎人人都有不少印章。在人們心目中,甚至已到無章不成書,無章不成畫的地步了。小小印章,尤其是閑文印,雖是方寸之地,但往往成了書畫作者們施展藝術才華的廣闊天地,通過用印,作者不僅可以表達藝術觀點,展示襟懷,道出身世,記時記事,還可以調整字畫作品的結構,增強結構感,給作品平添意趣。
書畫作品用印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大小適中。要視作品尺幅和字畫的大小選用印章,一般情況下,作品較大印章也要大些,但切記落款處的印章不能大于落款字的三分之二,否則會給人沉重下墜的感覺。二是位置適當,書畫作品上的印章有隨款印、引首印、補白印之分,鈐蓋時得要使之各尋其位,不能顛倒換位;印章離主體字、畫要適當。太近則擁擠板滯,太遠則離散不緊湊;一幅作品中出現兩個以上印章時
[詳細...]
- 常用落款用詞
-
長輩:吾師,道長,學長,先生,女士(小姐)
平輩(或小一輩):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學兄(弟),道兄,道友,
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有專長之稱)
關系較親密:學(仁)弟,吾兄(弟)
老師對學生:學(仁)弟,學(仁)棣,賢契,賢弟
同學:學長,學兄,同窗,同硯,同席
上款客套語或敬詞
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鑒,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鑒,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及,清教,清玩, 可,鑒正,敲正,惠正,賜正,斧正,法正,法鑒,博鑒,尊鑒,腸鑒,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補壁,糊壁,是正,教正,講正,察正,請正,兩正,就正,即正,指正,指 ,鑒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
[詳細...]
- 書畫的落款方法
-
款,又稱落款,就是在書寫本文外所寫作者姓名、年月、軒號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題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來非常麻煩,也成了許多假作品,就以書圣王右軍之許多作品都使人懷疑。
款,除了字體、字形之變化外,可分〔單款〕與〔雙款〕兩類,茲分述如下:
落款的分類
一、單 款
亦稱〔下款〕,是作者自題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後必須題款,一示禮貌,一示對作品負責。
短 款 即簡單簽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過十字。
一字款 書法落款中有用一個字者稱一字款。
二字款 只簽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則書姓名。
叁字款 大多書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書〕字。
四字款 多為姓名叁字再加〔書〕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則多用干支。
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
[詳細...]
- 筆的選用方法
-
筆有「四德」,即「尖、齊、圓、健」,下面逐一介紹:
尖: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瑞。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作家常以「禿筆」稱自己的筆,但筆不尖則成禿筆,做書神彩頓失。選購新筆時,毫毛有膠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檢查舊筆時,先將筆潤濕,毫毛聚攏,便可分辨尖禿。
齊:指筆尖潤開壓平后,毫尖平齊。毫若齊則壓平時長短相等,中無空隙,運筆時「萬毫齊力」。因為需把筆完全潤開,選購時就較無法檢查這一點。
圓: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筆鋒圓滿,運筆自能圓轉如意。選購時,毫毛有膠聚攏,是不是圓滿,仔細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筆腰彈力;將筆毫重壓后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亦堅挺峻拔。關于這點
[詳細...]
- 中國畫與寫生
-
中國畫注重的不是客觀物象的精確再現,而是著重于主觀情感的表達。有的中國畫只是寥寥幾筆,但卻能傳神地表達其意象,耐人尋味,令人覺得妙不可言。然而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畫家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而是通過長期且不厭其煩地觀察、探索、研究自然和生活細節所得,他們的畫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而是多姿多彩,變化萬千,這些都是通過平時寫生積累下來的。所以,我們學畫中國畫,必須從基本開始,從寫生開始。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我們的記憶總是簡略、概括的,單靠記憶只能得到一些模糊的印象,無論是組織結構還是意境氣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腦海中逐漸淡薄。所以如果我們把所見到的記錄下來,就成了幫助記憶的好辦法。其實,寫生也需要記憶和想象加以補充,并且可以較長時間地保留記憶和引發想象。例如,有
[詳細...]
- 人物山水,情是靈魂
-
讀黃胄的人物畫,令人感到一股蓬勃的生氣。
他很善于把寫景同寫人結合起來。一幅好山水畫,即使一個人也不畫,我們也可以看出畫中寄托著作畫者的思想情感,透過畫上景物,可以"看到"畫家自己。人物畫上的景物也是一樣的。所不同者,人物畫上的景物,還必須同畫上的人物相映襯,相協調。描寫景物必須是為著更突出地表現畫上主人公的性格、精神面貌。
舊時照相館里出來的照片,不論什么人在鏡頭前面一站,背后一律加上一塊平湖秋月、三潭印月之類的幕布,有時會使人發笑。因為人物同布景結合不到一起。畫面上山水景物如何處理,是畫家如何看待這特定狀態下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在一些"景"與"人"結合得較好的作品中,沒有那種景物游離于人物之外、或景與人的情調不一致的毛病。《柴達木風雪》
[詳細...]
- 賀天健談山水畫的美學
-
1962-01——1962-02
《美術》第1期發表了賀天健的文章《中國山水畫的美學問題》,文章說:
我是一個山水畫的專業者,現在來談談山水畫的一個關于美學的問題。
我個人的想法,研究山水畫美學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解決自然美的標準問題,和藝術的真實的問題。"如畫"一詞已成為觀賞自然界美的人口中的一個習慣詞。而人們觀賞畫的時候,又要求畫須要"逼真"。
然則自然景物的形象美觀既要"如畫",那畫里的景物是比自然界的景物形象來得美,因此人們欣賞自然時美的量度,是要符合圖畫里頭的藝術美的標準才算美。反過來說,人們對于畫里的景物形象,又要求達到"逼真"的量度。
這似乎是很難解決而統一
[詳細...]
- 中國畫藝術特色
-
中國古代的文論和畫論首先所關注而強調的乃是藝術家主觀情懷和客觀世界的統一,南朝梁時劉勰于文心雕龍中所謂“思理為妙,神與物游”,這游字包含著交融滲透最后合而為一。
然而,藝術的創造還不僅于此,中國畫家進一步強調在物我一如的過程中,“我”的重要性,東晉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的精論,意指“遷想”這種主觀活動,乃是一種關系到藝術作品成敗的移情作用。無“遷想”則無“妙得”,妙得是至美盡善的追求,沒有這種追求是談不上藝術創造的。“緣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遷想妙得的最后結果。 中國畫是即興神馳的產物,它近乎中國的漢詩中國畫家的興奮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不能技續苦役般的描畫之中。
[詳細...]
- 國畫的美感與欣賞
-
對于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么?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于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那么,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鳴。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ldquo
[詳細...]
- 寫意之難
-
寫意畫藝術,世人一直存在著一種誤解,且誤解之人還不在少數,認為寫意畫尤其是大寫意畫,畫家們總是一時興之所至,隨意生發,“逸筆草草”,一揮而就,較之于工整細致且往往鮮艷清麗的工筆畫而言,無疑要“輕松愉快”得多,隨心所欲得多,因此也容易得多。尤其不知緣于何時,以寫意畫家為主體的筆會之風愈刮愈烈,畫家們為一時之興或一時之利而不夠負責任的現場表演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的“次等品”,使人們的誤解更為加深。其實,要畫好寫意畫,實不輕松,談何容易?否則何來“廢紙三千”之說?本人研習寫意畫近30年,雖無所成,但深知個中艱辛,殊為不易!深感畫工筆畫固然一筆一勾一填一染耗時費力十分不易,然寫意畫之難,實不在于工筆之下!茲舉四難,以為佐證。
其難之一:寫意畫要入門,畫者先
[詳細...]
- 中國畫概論
-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本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都市獨特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山水、花鳥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料。到五代、兩宋、流派繁多,為高度發展階段。元化水墨畫盛行。明、清和近代,大體錄襲前規。在各個時期中,都出現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畫家。在世界美術領導或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并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另外中國畫,還有著獨特的裝裱形式,起到襯托畫體的作用。
民間畫:在中國畫中指除專業畫家、文人
[詳細...]
- 中國畫的用色特點
-
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
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一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
[詳細...]
- 什么是中國畫的用墨
-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于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一個
[詳細...]
- 什么是工寫結合的表現方式
-
工寫結合的表現方式,就是指工筆、寫意兩種不同的技法運用于一幅繪畫作品這中。
說白石老人是一位寫意畫大師,還不能概括他的藝術成就,因為白石老人還是一位工筆畫的高手。他善于將寫意與工筆這兩上手法相結合,在一幅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白石老人在60歲左右,趁目力健明時,畫了許多工筆昆蟲,如晴蜓、蝴蝶、蟈蟈、蟋蟀、蚱蜢等等。到了80歲左右衰年變法取得成功的時候,再以大寫意的筆法添補花卉成畫。《楓葉寒蟬》就是這樣產生的佳作。揮灑而就的墨色枝干上數片艷紅的秋楓,一只精繪的工筆知了正停在紅楓上,在紅與黑、工筆意的強烈對比中,一片充滿生氣的秋光躍然紙上。
齊白石曾論及:"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神似。此工者余常笑昔人,來者有欲笑者,恐余不得見。"工筆、寫意兩者各有所長,對立的表現形式,又經常引起彼此的
[詳細...]
- 中國畫論選
-
【清】松年 ◆書畫以人重,信不請誣也。歷代工書畫者,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崇,書法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棄之,湮沒不傳?實因其人大節已虧,其余技更一錢不值矣。吾輩學書畫,第一先講人品,如在仕途亦當留心史治,講求物理人情,當讀有用書,多交有益友。其沉湎于酒,貪戀于色,剝削于財,任性于氣,倚清高之藝為惡賴之行,重財輕友,認利不認人,動輒以畫居奇,無厭需索,縱到三王吳惲之列,有此劣跡,則品節已傷,其畫未能為世所重。 【明】莫是龍 ◆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千卷書更奇古。又大年以宋宗室不得遠游,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此在吾曹勉之,無望于庸史矣。 【明】李日華 ◆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入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 【清】唐 岱 ◆胸中具上下千古
[詳細...]
- 中國畫的六法
-
六法: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序中提出所謂“圖繪六法”云:“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圖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唯陸探微、衛協備該之矣。然跡有巧拙,藝無古今,謹以遠近,隨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廣其源,但傳出自神仙,莫之聞見也。”“六法”,是我國古代繪畫實路的系統總結。“六法”中涉及的各種概念,在漢、魏、晉以來的詩文、書畫論著中,已陸續出現。到了南齊,由于繪畫實踐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文藝思想的活躍,這樣一種系統化形態的繪畫理論終于形成。“六
[詳細...]
- 關于色彩的一點知識
-
大自然是彩色的,網頁看上去也要漂亮、舒適。所以當代設計者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網站制作技術,還需要掌握網站的風格、配色等設計藝術。其中色彩在網站設計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基本概念
首先了解一下色彩的一些基本概念。自然界中有好多好多種色彩,比如玫瑰是紅色的,大海是藍色的,桔子是橙色的……但是最基本的有三種(紅、黃、藍),其它的色彩都可以由這三種色彩調和而成。我們稱這三種色彩為“三原色”。現實生活中的色彩可以分為彩色和非彩色。其中黑白灰屬于非彩色系列,其它的色彩都屬于彩色。任何一種彩色具備三個特征:色相、明度和純度。其中非彩色只有明度屬性。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名稱。這是色彩最基本的特征,是一種色彩區別于另一種色彩的最主要的因素。比如說紫色、綠色、黃色等等都代
[詳細...]
- 國畫執筆法
-
執筆法中國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所以,中國畫中怎樣用筆是畫好中國畫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中國繪畫執筆同于書法,雖然各人喜好不同,執法也無定式,但初學必須要掌握基本要領。拿毛筆時用大指、食指把住筆桿,呈“龍眼”或“鳳眼”狀,中指緊隨食指把住筆桿。執住筆后,一般筆桿不超過食指的第一指節。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運轉收放要自然。書法執筆較嚴謹,繪畫執筆較靈活,可直掌可橫臥,執筆可略高一些,筆鋒轉動才能靈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動轉方能得力。
作畫過程中執筆是不斷變化著的,如何變化是要看,線條或塊面的需要而定。
如:屋漏痕效果,是以中鋒為主的,那只能是如書法
[詳細...]
- 變形畫及觀察與思維
-
由于變形畫是由一個形象變成另一個新的形象,所以在畫變形畫時,必須對兩種形象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因而便自然地引起了觀察和思維活動。這是變形畫有別與一般繪畫練習的獨特作用。例如:在一般繪畫練習中,畫一只小狗只觀察一只小狗就可以了。但在變形畫中畫一只小狗卻不只是一只小狗,它還要變成獅子或別的什么動物。這樣就自然引起對小狗和獅子或別的什么動物的觀察與思維活動。 引導用眼去觀察
變形畫可以促使眼睛進行觀察。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充分發揮變形畫的這一作用:
通過變形畫表演吸引學生注意觀察,明確觀察目的。觀察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樣才能得到確切的觀察結果。一般的繪畫練習觀察的目的是為了畫好描繪的對象。這目的似乎是明確的,但對兒童來講卻又是籠統的,以至是模糊不清的。而在變形畫練習中觀察的目的則是非常清晰的,要看清楚是什么圖形怎樣變成了另一個
[詳細...]
- 中國畫的形式和書畫材料
-
一、 中國畫的形式 中國字畫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橫、豎、直、方、圓、扁等,也有大、小、長、短等分別,(除壁畫),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1)中堂 中國舊式房屋,樓板很高,人們常在客廳(堂屋)中間墻壁上掛上一副巨大的字畫,稱為"中堂"。 (2)條幅 長條形的字畫稱為條幅,如對聯是由兩張條幅配成。條幅可橫可直,橫著的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者國畫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更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較長詩文,如不用中堂寫,可分裱成條幅,非常美觀。 (3)小品 所謂小品,指面積較小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后,適宜懸掛在小房間,十分精致。 (4)鏡框 用較輕和不反光的膠片或者用不反光的玻璃把字畫框起來,四周用木框、金屬或其它材料裝飾,也很漂亮。 (5)卷軸 卷軸是中國畫的特點,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用圓木等物體做
[詳細...]
- 國畫中新技術“洗法”如何處理?
-
而今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洗法,能不能真的呈現古樸?以我看還有待于研究技術。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成功的畫家,包括南京的江宏偉先生,制作痕跡太明顯了。
洗也只能洗去紙上的浮墨或是浮色,到底能不能達到古畫的效果?
我看可能還是要和其他技法結合,如:染色,用近似古畫的土黃、土紅等色。書法中有人用熏法,不知是怎么樣做的。也不知可否用在國畫上,也不知有沒有人用過。
另外,古畫是隨時間推移形成的,有沒有化學變化呢?就是說,顏料成份會不會和空氣中一些物質發生反應?這可能是要做實驗來證明的,是不是一個簡單地水洗能達到的?有待于實踐和研究。
[詳細...]
- 工筆畫使用什么種類的筆?
-
(1)勾線筆
工筆畫多用中鋒勾勒細而勻的線條。一般選用狼毫類細而尖的筆。常用的筆有衣紋筆、葉筋筆、大紅毛、小紅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筆
常用的染色筆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軟毫毛筆。純羊毫筆過于軟,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筆較好,因為它外層是羊毫,中間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彈性。
(3)板刷類
工筆畫經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積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備有各種寬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筆。
[詳細...]
|
-
-
|
|
之谷·拾遺
北京市朝陽區廣澤路2號慧谷根園仁愛胡同 3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