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山石雕藝技法----浮雕
-
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像凸起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區別是,浮雕只從前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位)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后方位或貼在石料上,或根據石料層情況簡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鏟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鏟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淺,那凸起的物像就也淺,這樣的雕作就稱為淺浮雕,反之則稱為高浮雕。高浮雕比較接近圓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或全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于圓雕技法,而透雕則
[詳細...]
- 怎樣做陶藝
-
陶藝的制作技法
一、陶藝的常用工具
1、練泥機:電力傳動,煉制坯料,使坯料結合緊密,均勻。
2、轉輪(轉盤):大小規格視需要而定。
3、碾錕:用光滑的硬木做成,用于壓泥板和泥片,像搟面杖。
4、泥板機:壓制泥板的簡易機械設備,有兩個圓錕,可調節泥片的厚薄,泥料在兩者之間被擠壓成所需要的泥片。
5、麻布和帆布:壓泥時隔離用(壓泥板和泥片時很實用,目的是使材料和泥片不會粘連)。
6、刮刀(鏟刀):大小寬度不同,大約2cm——3.5cm寬。
7、刮刀和修形刀:通常為木制,也可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是手工成型的基本工具,這些工具因考慮其功能的多樣性而具有各種形狀(不同的刀頭)。
8、環形雕塑刀:用于挖空實心的器皿,亦可平整表面,把手(一般木制)上安裝各種形狀的金
[詳細...]
- 鏈雕解說
-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于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破。 壽山石的鏈雕源于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連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連章》由整塊田黃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新中國成立以來,鏈雕的表現技法日臻完善,有時一件作品中,鏈環多達數百圈。如前面提過的“東門派”名師林廷良,費時三年多,用一塊40多斤重的高山石雕刻成了著名的《九寶連環章》,268個直徑僅有黃豆大小的圓圈連結著9枚圖章,鏈條之多,鏈環之細,前所未見,令人嘆為觀止。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鑒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致。首先要安排
[詳細...]
- 戈列欽王子胸像
-
《戈列欽王子胸像》 大理石雕像,高69厘米,作者費多特。伊凡諾維奇。蘇賓,創作于1773年,現收藏于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戈列欽是俄國王子,宮廷的副首相,曾任俄國駐法、英的大使,他支持法國的啟蒙主義者和百科全書派的學者,給美術學院派往巴黎的留學生提供財政支援。這件大理石胸像作品是為新建的莫斯科戈列欽醫院奠基所做的紀念性作品,也是蘇賓從巴黎留學學成回國后的第一件作品。在這件作品中,作者強調了從戈列欽王子身上所體現出的俄羅斯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以及作為一個開明貴族所具有的理性和道德觀念。
王子微微側著頭,面帶微笑,神情莊重而不失威嚴,眉宇之間帶有一種高傲的貴族氣質,和對事業的自信。作者十分注重細部的刻畫,比如王子的頭發和衣褶,都精雕細刻,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充分顯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藝。整件作品帶有明顯的古典主義特色。在胸像的底座上,作
[詳細...]
- 收藏者怎樣養護古玉?
-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把一切美好的東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寄托于玉。古玉之美,不僅在于它材質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內在蘊含之美。如今,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收藏古玉的愛好者日益增多。為避免收藏者由于玉器養護知識不足,從而導致一些珍貴玉器受損跌價、失去珍藏的 意義,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參考:
古玉有許多畏忌。首先,古玉畏火。“常與火近,色漿而退。”特別是剛出土不久的玉器,受光、熱后色澤更易變淡,這就是游客到博物館參觀時不能拍照的原因之一。因此,古玉收藏者平時應避免強光持久照射古玉。其次,古玉畏冰。“常與冰近,色沁不活。”再次,古玉畏驚氣。“佩著不慎,往往墜落磚石之上,重則損傷,輕則肌理含有裂紋。”
[詳細...]
- 中國現代雕塑
-
中國辛亥革命(1911年)以來的雕塑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普及與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概況 進入20世紀后,中國傳統的宗教雕塑已處于衰落時期,民間小型雕塑雖很繁榮,但未能成為主流。辛亥革命時期,即有青年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學習雕塑。五四運動前后到20世紀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術青年先后赴加拿大、法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學習雕塑。他們歸國以后,舉行的雕塑作品展覽,促進了中國架上雕塑的發展。他們大多從事藝術教育,成為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中國藝術院校的雕塑教學始于1920年,其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設立雕塑科,之后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等相繼設立雕塑系、科。比較大的創作有為紀念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紀念像和設計抗日戰爭英雄紀念碑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雕塑創作又有巨大發展,各美術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選派留學生、
[詳細...]
- 雕塑的種類
-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雕塑的三種基本形式:圓雕、浮雕和透雕
①圓雕。所謂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于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圓雕作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應用范圍極廣,也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雕塑形式,本書將重點講述關于人像圓雕的雕塑技法。
②浮雕。所謂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
[詳細...]
- 雕塑的制作方法
-
1.備泥加工
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雜質,用木槌,木棒敲砸進行人工搗煉,有條件的可用搗泥機加工.太濕的泥,要先放在室內通風處,讓泥土吹干達到合適的濕度;太干的泥則要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內,澆上適量的水浸泡,然后再進行搗煉.最后要使泥土達到軟硬適度又不粘手為佳.加工好的泥塊要放在缸內或其他盛具內,用濕布或塑料布蓋好以保持一定的濕度,備用.
2.搭內骨架
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鐵絲,鋼筋,鐵釘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樣,起著支撐和連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礎條件,不可忽視.
搭骨架要注意:
<1> 骨架要牢固,以保證泥塑的穩定,上泥后不傾斜,不倒塌.
<2> 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3> 要體現雕塑的大體形狀.
<4> 所搭骨架要簡單
[詳細...]
- 雕塑專業知識
-
雕塑
造型藝術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總稱。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屬、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由于它占有三度(長、寬、高)空間,因此亦名“空間藝術”。也有稱之為“視覺藝術”或“觸覺藝術”的。一般分為圓雕和浮雕等。又可分為室外雕塑和室內雕塑。因材料能長期保存,并能起到裝飾和美化建筑、器皿等作用,故常帶有永久性和紀念性。我國在新石器時代時期,就并存著寫實與裝飾風格的雕塑,至今猶大量存在。商周時出現憩靜稚拙與寫實俏色的玉雕和嚴峻而神秘的青銅器浮雕,構成以幾何紋樣為主的裝飾風格。春秋、戰國的雕塑、風格多樣,并統一在強烈動感和裝飾變形之中。秦代雕塑以靜中有動、威儀棣棣的寫實風格,代替戰亂年代博斗感和裝飾風。漢代雕塑以深刻的內容和鮮明的動感,
[詳細...]
- 雕塑技法
-
- 古舊竹雕”的作偽方法
-
了解造假者的作偽方法,有助于我們在收藏活動中,更好地識辨作品的真偽優劣。古舊竹雕的作偽,沒有偽造古書畫、古陶瓷、古玉那么復雜,但與古代書畫的作偽方法相似,。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
一、復制后做舊
我們知道,書畫作品的復制主要是通過“臨,摹、仿”來完成的;倘若大批量復制,那就采取木刻水印的辦法。竹雕作品的復制,則是先“摹”后“刻”。
摹,就是用繪圖紙或濕絹蒙在原作上,然后,根據紙或絹上所顯現的線條,圖樣,用色筆依樣勾描,這是第一步。接著,需要對照原作,在勾描的圖紙(絹)上,根據畫面內容以及雕刻的深淺不一,分別填色,形成竹雕的正式紋樣圖案。
刻,就是按紋樣施刀,雕鏤刻琢。具體過程是先造型,按原件大小,仿造出同樣的器物;接著,將紋樣團移到器物表
[詳細...]
- 竹雕藝術品的收藏與保養
-
中國明清時期的許多作品,在當時就是供人清玩的,或置于客廳,或擺設于書房,既當器物使用,又供親朋好友欣賞;空閑時,則捧握于胸前,摩挲中把玩端詳,作消遣之娛。
這些古舊竹雕器件,流傳到今天,當然成為一件件藝術珍品,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是,竹雕作品的收藏,有它的特殊性,千萬不能將這些作品封存起來,因為那樣做,會適得其反,最好的收藏辦法,還是向古人學習,以清玩代收藏,并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器物表面產生污垢時,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潔劑之類的化學品洗刷,而應該用柔軟的絨布輕輕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經常化,這樣可以保持其表面光亮潤澤。若遇陳年積垢,用絨布擦拭難以奏效,不妨汲取適量的紹興黃酒或桐油作擦拭劑,這樣既清除頑垢,又起到了保護作用。
第二,竹雕所用的竹子是我國南方地區植物,只有在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竹雕作品同
[詳細...]
- 雕塑的形式
-
一、圓雕
所謂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于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圓雕作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應用范圍極廣,也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雕塑形式,本書將重點講述關于人像圓雕的雕塑技法。 二、浮雕
所謂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近年來,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
[詳細...]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與基本材料 一、雕塑的墓本工具
-
一、雕塑的墓本工具
雕塑工具的好壞可以說是直接影響雕塑的關鍵問題之一。雕塑家是通過手使用工具,與作品進行心靈的對話,并產生碰撞,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有許多雕塑家甚至刻意保留由不同工具在雕塑表面加工制作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以增加作品在占據時空上的含義。換句話說,工具在某種程度上是雕塑家手的延伸,是雕塑家賴以表現思想的途徑。此外,也有許多雕塑家喜歡直接用手做雕塑。總之,工具的使用是就個人習慣而言,它的形狀差異也很大,但都是一個目的——為使用方便。
這里著重講泥塑所用的工具,因為目前在國內用泥塑造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木棒、木槌(如圖 3—1)
這兩件工具是在第一步上大泥時用的,在尺寸較大的雕塑塑造過程中使用較多。木槌是用來拉實泥塊的,使泥
[詳細...]
- 第二章 雕塑的種類與形式 三、其他
-
三、其他
除上述兩種形式外,雕塑還可按功能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陳列性雕塑五大類。
所謂紀念性雕塑(見第19頁圖2—1),是以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件為主題,也可以是某種共同觀念的永久紀念。一般這類雕塑多在戶外,也有在戶內的,如毛主席紀念堂的主席像。戶
外的這類雕塑一般與碑體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體意識。
主題性雕塑(見第20頁圖2—2),顧名思義,它是某個特定地點、環境、建筑的主題說明,它必須與這些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點明主題,甚至升華主題,使觀眾明顯地感到這一環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紀念、教育、美化、說明等意義。
裝飾性雕塑(如圖2—3),這里專門把它作
[詳細...]
- 第二章 雕塑的種類與形式 二、浮雕
-
二、浮雕
所謂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近年來,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
我國古代的石窟雕塑可歸結為神龕雕塑,根據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寫實性、裝飾性和抽象性;
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
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
線刻是繪畫與雕
[詳細...]
- 第二章 雕塑的種類與形式 一、圓雕
-
雕塑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為兩種:圓雕和浮雕。 一、圓雕
所謂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于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圓雕作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應用范圍極廣,也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雕塑形式,本書將重點講述關于人像圓雕的雕塑技法。
[詳細...]
- 第一章 雕塑藝術發展簡史三、中國雕塑發展簡史
-
在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藝術價值極高的青銅器藝術,表現了卓越的鑄造技術。這些青銅器形態豐滿,圖案復雜,裝飾性極強,并有一種強烈的動感(見第7頁圖1—26)。
秦兵馬涌(見第7頁圖1-27)是我國最早的紀念碑式的群雕。場面壯觀,氣勢磅礴。采用一種橫向式的布局,風格寫實,是中國陶藝史上的一個奇跡。
漢代的霍去病墓,也是我國早期的紀念碑式的雕塑。它的《馬踏匈奴》采用象征和因勢象形的手法,把繪畫同雕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漢像磚和漢畫像磚,在繪畫和雕塑相結合上也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它內容豐富,形式古樸渾厚,造型生動。
兩漢后佛教傳入中國,四大石窟是我國佛教雕塑的杰出代表。即大同云岡、洛陽龍門、甘肅敦煌、天水麥積山(見第16頁圖1—29、30、31
[詳細...]
- 第一章 雕塑藝術發展簡史二、國外雕塑藝術發展簡史
-
- 第一章 雕塑藝術發展簡史 一、雕塑的起源
-
一、雕塑的起源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雕塑幾乎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石頭工具的出現不僅徹底地把人類與動物區分開,而且打制的石頭工具已經具有雕塑的特性。而真正意義的雕塑的出現是后來人類對形象的創造,這時的人們不是直接描述自然,而是表達他們的主觀概念和心中的想法。最早的雕塑是一位象征著生殖能力的女性形象(如圖1—1),它具有夸張的乳房、隆起的腹部和臂部的特點,這個形象的誕生是源于惡劣的生存環境。生存與繁殖是一個部落得以延續的關鍵,而女性的生育又是那么神秘而又神圣。這個形象的出現是史前人類對女性生育的崇拜表現,也是一種圖騰文化的雛形。
3.西方文藝復興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一次著名的歷史運動,始于1401年,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整個西方文化的知識面貌產生了具大的變化。它不僅恢復了古典時期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中的關于人文主義文化的含
[詳細...]
- 泥人張
-
我是六世孫不是泥人張
①6歲左右吧,那時就開始學,從洗泥開始學起,步驟很多,哪一點做不好都不行。就說畫顏色,都是從礦物提取顏料,畫要傳神、細致,幾百個畫下來都不行,生活上的觀察也很重要,這些都需要細致入微地去做,才傳神。
②現在的改變在于,我們也開始進行一些現代場景人物的創作,但泥人張世家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還原“泥人張”的優秀作品。而我覺得,我們在歲月流逝中沒有丟掉什么,反而有所創新。
③現在是接受訂單式的,顧客提前定做,一年后或一段時間后過來取。主顧有平頭百姓,也有要出國或者返鄉的人,老外也有。
④因為我曾經去過不少國家,所以對國外的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國外對手工藝品很重視。在國外,手工藝品是 奢侈品,張世家的作品在現在確實是奢侈品,我和我父親現在的每件作品市價都在兩三萬,但這個
[詳細...]
- 雕塑藝術的特點
-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當人類還生活在天然巖洞中,需要與威脅生命的野獸作斗爭的蒙昧時期,就已經知道敲打石頭,并把它打擊磨制成銳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進而運用審美意識和智能把一些可利用的物體雕磨成脫離實用的裝飾品,以至成為單純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國發現的1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圓雕裸女和馬、野豬等動物浮雕,以及中國陜西何家灣和遼寧凌源、建平、東溝發現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頭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和對動物的崇拜,以及描繪人類本身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世界的一種反映。雕塑是一種永久性的藝術,古往年代的許多事物經歷史長河的沖刷下已蕩然無存,歷代雕塑遺產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人類形象的歷史。3000年前的婦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國殷商時代的信
[詳細...]
- 雕塑技法 圓雕技法
-
一、頭像雕塑
無論是頭像、胸像、軀干,一般都先從臨摹石膏入手,然后再到真人。因為石膏對于初學者來說是靜止的,便于觀察比較,又是單色的,避免了視覺錯覺的影響。同時它也是被雕塑家歸納概括處理過的,形體相對簡潔而明確,利于學習。這也是遵循從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
本節我們主要講相對難一點的真人寫生。因為真人才是我們最終表達的對象,臨摹只是為了學習雕塑家的塑造方法和表現方法,體會雕塑家怎樣使用雕塑造型語言,從而也是為自己的入門打下基礎。
1.比例要求:1∶1
這樣的尺寸,更能直觀地對形體加以比較和塑造。
2.準備工作
由于雕塑工序多,工作復雜,所有的雕塑工作者都應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從小雕塑開始,就要對所需工具、材料安排得有條不紊
[詳細...]
- 雕塑常用材料
-
1.主材
雕塑最常用且最廉價的主材是泥,與雕塑家最親近的也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強,改動方便,保存難度小,溫度適應范圍大,造價低等優點。從小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作雕塑的。它必須是粘性強、質地細的泥土。目前我國常用的泥有:
黃泥土,產于山丘地,土質較細,粘性強。
青灰土,產于我國江南一帶,粘合性強于黃泥,且土質細。
土紅色泥,土質細,粘性好,收縮小,是雕塑的理想用土。
陶土,顆粒均勻,粘性強,土質細,但收縮性較大。
這些泥使用前應經過多次攪拌,其使用效果才會更好。
除了用泥做雕塑外,還有用油泥、面、糖等材料來做雕塑的,面粉和糖在民間運用較多,而油泥也常常為雕塑家所用。油泥是一種人工制造的合成材料,它由廢橡膠、蠟、植物油或
[詳細...]
- 雕塑內部架子
-
1.圓雕頭像架子(如圖3—4)
這種架子有兩種:一種是用60公分左右長的方木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塊在臺面中心位置卡死釘牢即可;另一種是用角鐵或水管做高約60公分左右長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鐵連接,并鉆孔,以便用鐵釘在臺面的中心固定位置。由于金屬對泥的附著能力差,所以一般在金屬芯棒上還得綁上一根木棒,用棕繩纏好,這樣,頭像架就做好了,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不左右和前后搖晃,結實牢固。
2.圓雕胸像架子
普通動態的胸像架子,用頭像架子即可,只是再在上面綁上更長的芯棒,再用一根橫木作肩,用木塊把它釘成三角形以加強其牢固性。如遇到動態特別大的胸像,架子要根據具體的動態扎,如“阿波羅”像。所以當動態變大后,應隨機應變,根據具體的動態,
[詳細...]
- 雕刻技法淺析
-
所謂技法,就是木雕創作中作者對于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的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快慰,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于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
[詳細...]
- 書畫價值的不定性
-
“一紙千金”和“一張廢紙”僅一步之遙
1995年,在杭州的一場書畫拍賣會上,發生了一件讓媒體廣泛關注的事件。一幅張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圖》拍出了11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但拍賣剛結束,就爆出此畫為贗品的消息,令買方無法接受。于是他拜訪了在畫上題跋的兩位著名鑒定家謝稚柳和徐邦達進行查證,結果出乎意料。
徐邦達展開畫軸一看,便認出畫上的題跋是他的真跡,但畫本身無論是筆鋒還是設色都與真跡相去甚遠。原來徐老4年前曾經鑒定過張大千《仿石溪山水圖》的真跡,并有題跋。現在這幅贗品上的題跋,正是從那幅真畫上“移花接木”拼湊上去的。
但謝稚柳卻認定此畫就是張大千的真跡。謝老也記得三四年前,曾有人拿來這幅畫請他鑒定,當時畫的左下方,在畫芯之外已有人做
[詳細...]
- 泥塑教學思考
-
一 泥塑訓練的目的
泥作為一種在雕塑藝術的基礎教學中最容易上手,并可反復使用的可塑性材料,在我們的教學方法中和理念上,是有很大的可進一步發掘的潛力,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形”的概念的理解和強調,基本上是到位的,對學生的要求也是明確的,既以雕塑家的眼光來看“形”以及對基本形、整體觀念的強調,特別是在人體寫生訓練中所貫徹的大的動態、重心、比例、模特的形體特征等方面,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旨在訓練學生掌握基本寫生能力方面的教學體系。但是在培養學生對泥塑語言有個性探索的要求不夠重視,沒有看到學生做為一個個感受自然的個體,對模特的形體感覺是多樣性的,對泥這種可塑性材料的體驗也不相同,從而形成在觀察、感受、造形表現多種可能。我們以往對學生的要求是一種單一的觀察、理解“形”的方
[詳細...]
- 浮雕人體
-
1.比例
1米左右高,最厚與底板高差為15cm。
2.材料準備
鐵釘、棕繩、雕塑刀、薄膜、噴水壺等。
3.架子
架子與浮雕頭像架子一樣,只是尺寸更大些,同樣纏上鐵釘,以便掛泥。
4.制底板
同浮雕頭像制底板一樣,只是略厚些,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分,從而減小泥的收縮性,較好地控制裂縫。
5.畫像
同浮雕頭像的制作一樣先設定一個光源,以便使板面成中間色調,并選定一個角度,初學者最好是半側面或側面,然后用線準確地描繪出對象,同時,注意對象的比例、動態和透視,以及畫面的構圖。
6.加泥
加泥既要仔細又要大膽,經過仔細觀察,爭取一次把體量加足,形狀加到位,壓緊拍實,再用雕塑刀稍稍歸納。等全部加了一層泥后,首先檢查輪廓線,把多余的去掉,少的補上;
[詳細...]
- 居住區環境中的雕塑設計知識
-
雕塑與環境景觀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上, 雕塑一直作為環境中的裝飾物而存在, 即使到了現代社會, 這一傳統依然保留。與其它類型的環境相比, 雕塑在居住區環境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 它的形式與位置, 以及數量的多少都對整個居住區環境氣氛的營造有著重要作用。因為,居住區環境與其它類型的環境不同, 它更加著重于創造出一個人們愿意交流、充滿活力的場所。所以其中的雕塑也應順應這一主題。
雕塑是住區小環境的點綴, 但它不是僅作為獨立的裝飾品而存在。它應盡量提供給人們一種開放的心境去與他一塊兒觀賞、使用的人進行交流。這時雕塑成為一種道具,它的目的是讓它服務的群體使用的過程中去發現彼此的共同點, 去溝通與交流, 而不是僅僅作為獨立于人之外的“風景”。
同時, 正是人們的相互交流和豐富的激情感受構成了富于生
[詳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