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造雕塑
-
數年前,一個溫暖冬日,一位近年走紅的青年雕塑家對我說道:“中國的美術院校雕塑系實際上是泥塑系或者說是雕刻系。”此話讓我有點吃驚,深居京城院校尚不得知,大有不識廬山面目之感,仔細想來,并非戲言。涉及到此,也感困惑,還有痛苦。
中國當下雕塑藝術領域,創新意識活躍,學術活動不斷,作品類型多樣。雕塑家們從研究 “形體”轉向探索“空間”,緊扣影響“空間”要素,從中把握和運用雕塑實體。作品、作者、觀者、環境、文化、社會等關系變得異常重要,分析與構想、搭配與組合、編排與布局成為新的創造課題,替代原有的構思、制作與擺放,疆域得到相應拓展,構造與雕塑隨之聯系起來。以往作品大都經由雕刻或塑造而成,人們打制石頭或堆積泥塊,產生一定文化形態。現今,作品也能被構造
[詳細...]
- 壽山石的開采歷史
-
歷史上壽山石開采始于什么時候,至今未有定論。此事說來話長,得由福州出土南朝“石豬”說起。
1954年,在福州倉前福建師范學院桃花山工地,發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發現有石豬一件,高1.1厘米,長6.4厘米,作平地臥伏狀,系用壽山石中的老嶺石雕刻的,型制簡易粗獷。在此后的數年中,又從福州各處的15座六朝墓葬中,陸續出土一批此類的“石豬”。到了1965年,更在發掘北郊二鳳山工地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同類的“石豬”一對,同時出土的還有刻上“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字樣的紀年墓磚若干。“元嘉”為南北朝時宋文帝的年號,“二十二年乙酉”為公元455年。由此可見福州壽山石的開采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詳細...]
- 手山石雕藝技法----鈕雕
-
鈕雕是專指印章上部鈕飾的雕刻,屬于圓雕的范疇,具有豐富的立體感,但它和圓雕相比,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規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現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圓雕那樣,需要全方位表現;此外,鈕雕的表現內容多是動物,特別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如:螭、獅、龍、鳳、虎、辟邪、饕餮、麒麟、駝、鰲、龜、熊、蝙蝠等,因此,鈕雕也稱為“獸鈕”。
鈕雕的歷史是和印章連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鈕。據有關歷史考證,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是王侯將相、達官顯貴的專用品。最初的印鈕也十分簡單、純樸,只在印章上方鉆一小孔,用來穿繩系結以便攜帶,因此印鈕也稱“印鼻子”。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印章在材料和鈕飾上,根據使用者不同的權位和官銜,出現了嚴格的等
[詳細...]
- 壽山石雕藝技法----鏤雕
-
鏤雕也稱鏤空,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保留下來。如古代雕龍,在掏空龍口腔的同時,要在口腔里保留下一顆“珠”。這顆“珠”是原材料的一個部分,雕刻者用細刀小心翼翼地通過“龍嘴”,往里鑿出一顆“珠”來。這顆“珠”剝離原石材后,不僅能滾動自如,而且還不能滾出“龍嘴”。 基于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布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制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于鏤雕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空間的很大
[詳細...]
- 雕塑的制作方法
-
1.備泥加工
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雜質,用木槌,木棒敲砸進行人工搗煉,有條件的可用搗泥機加工.太濕的泥,要先放在室內通風處,讓泥土吹干達到合適的濕度;太干的泥則要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內,澆上適量的水浸泡,然后再進行搗煉.最后要使泥土達到軟硬適度又不粘手為佳.加工好的泥塊要放在缸內或其他盛具內,用濕布或塑料布蓋好以保持一定的濕度,備用.
2.搭內骨架
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鐵絲,鋼筋,鐵釘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樣,起著支撐和連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礎條件,不可忽視.
搭骨架要注意:
<1> 骨架要牢固,以保證泥塑的穩定,上泥后不傾斜,不倒塌.
<2> 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3> 要體現雕塑的大體形狀.
<4> 所搭骨架要簡單
[詳細...]
- 木雕的形式與創作方法
-
首先介紹一下木雕的種類。我國的木雕種類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東陽木雕、廣東金漆木雕、溫州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人稱“四大名雕”。其它種類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蘇州紅木雕、劍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樺木雕、泉州彩木雕……這些木雕都是因產地、選材或工藝特色而得名,有的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傳統特色,能工巧匠,樹幟各地;有的雖是后起之秀,但木雕技藝日趨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種類還分工藝木雕和藝術木雕二大類。工藝木雕通常是指流傳在民間,有悠久的歷史和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講究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工藝木雕又分純觀賞性和實用性二類。觀賞性木雕是陳列、擺設于櫥、窗、臺、幾、案、架之上,供人觀賞的小型的、單獨的藝術品。它
[詳細...]
- 秦俑、漢俑的創作方法與風格
-
一、秦俑的作法基本都是用模子印出來的,分不同類型的頭部、身體、腿、手等印出各零件之后,再根據人物性格身分所需的裝飾把局部組合起來,再進一步刻劃形象、神態、表情……,等級身分不同服飾也不一樣,在頭型上也有民族不同,形象不同,但在總體上是統一于一個集團軍中。秦馬也是有模具印出局部之后,再經過組裝修整。這是集體流水作業的大規模生產,有些像作坊式的生產,因為秦的年代短,所以這種墓葬需要的數量大,而且急速制作,不同于舊中國時期的墓葬隨葬品精工長期準備,秦在氣勢上也是宏偉的、巨大的,是超過任何王朝墓葬品的,獨一無二的,而且只有陶燒制時間短,取材方便,工藝簡單,才有利于大規模的快速完成任務。而且秦以后無此大型的陶俑群雕了。
二、漢俑的作法與秦俑不相同,但有樣式豐富多彩,變化突破固定的模子印出來的作法,漢俑的作法頭部仍多
[詳細...]
- 銅雕藝術
-
中國古代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恒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
青銅藝術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它與歷史、冶金、文字、造型美術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商、周青銅器歷來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榮譽。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據史籍記載、商、周兩代是青銅器制作的黃金時期。中國最早的青銅器誕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肅省馬家窯,馬廠文化遺址曾出土那時期制作的銅刀。商、周時期,我國的冶金技術水平進步很快,青銅器制作進入頂峰階段。這時期出品的青銅器,是世界青銅文化中最典型
[詳細...]
- 竹雕的收藏與投資
-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由考古而知,我國對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竹制的箭鏃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時代連續出現的各種竹簡、竹扇、簪、筆桿、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證明了竹雕與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浮雕龍紋彩漆竹勺,日本正倉院藏傳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殘片,表明竹雕始終占據歷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顯得過于零散而缺乏系統。可以說,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間,還不能稱為獨立的門類,只是為其自身的勃興準備了條件。明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萌芽的出現,大量文人的喜愛與追捧,竹刻的藝術性得以大幅提高,影響及于牙、木雕等領域,逐漸成熟。雕刻技藝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詳細...]
- 紀念性雕塑
-
雕塑藝術之一。主要表彰歷史人物或紀念重大歷史事件題材的圓雕或浮雕。一般使用能長期保存的雕塑材料,并安置睚特定的環境、或紀念性建筑的綜合體中,具有莊嚴與永久性的紀念碑特征。
所謂紀念性雕塑是以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件為主題,也可以是某種共同觀念的永久紀念。用于紀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般這類雕塑多在戶外,也有在戶內的,如毛主席紀念堂的主席像。戶外的這類雕塑一般與碑體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體意識。如1990年建成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堪稱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雕塑藝術綜合體。從體裁分為紀念性雕塑、建筑裝飾性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陳列性雕塑。
我國紀念性雕塑不晚于先秦。現存傳統大型紀念碑雕塑如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東漢李冰像石雕及大足宋刻趙智風像等,均較典型。
[詳細...]
- 西藏雕塑
-
西藏的雕塑藝術始于7世紀,17世紀發展到鼎盛時期。西藏雕塑題材包括神佛、人物、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樓臺亭閣、花紋圖案等。各大寺院都有銅鑄雕塑、石塑、木雕、油塑等大小不一的塑像,人物塑像多為歷史上著名的贊普、王妃和大臣,并有著名的佛學家、譯師和學者,以及佛陀、菩薩、金剛、羅漢等神佛。有圓雕、半圓雕和浮雕等形式。
銅雕 西藏最多的銅雕是佛像。銅佛像雕塑工藝有鑄造與打制兩種,但大部分是金屬澆鑄的圓雕佛像,使用材料多為各種銅合金,一般分為紅銅、黃銅、青銅。銅雕,藏語稱“利瑪”,意為“各類響銅制品”。西藏眾多寺院都有利瑪拉康,收藏寺內的貴重銅佛像。布達拉宮響銅佛殿中有合金銅鑄釋迦牟尼像1尊,東印度響銅鑄釋迦牟尼像1尊,松贊干布時代銅鑄無量光佛1尊,另外還有印度、克什米爾、尼泊爾等地響銅鑄和合金銅鑄佛像
[詳細...]
- 雕塑藝術(簡介)
-
它來源拉丁語的sculpture, 是"削去、刻出"的意思.它是以雕、刻、塑等手段制作三維空間形象的美術種類. 雕塑制作的傳統材料有石、竹、木、樹脂、粘土、石膏、金屬等.按用途劃分, 它可分為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宗教雕塑、圓林雕塑、架上雕塑以及獎杯、獎牌等;按材料來分, 它可分為泥塑、木雕、石雕、陶雕、瓷塑、銅塑、玉雕等.按照體裁體制一般又可分為圓雕、浮雕(有高低之分)、透雕.圓雕是完全立體的形象, 不附在任何背景上, 可以從任何角度欣賞.浮雕常指以一個底板為依托上雕出凸起的形象.它只在一個側面可觀賞, 它常有簡單的背景和情節, 如天安門英雄紀念碑碑座上的浮雕.透雕是在平面浮雕的基礎上去掉底板、形成部分圓雕的形象, 又稱鏤空浮雕.如紫禁城金鑾殿后的屏風.
現在又出現了許多新型的雕塑類型, 如彩雕、冰雕、根雕等;還有直接從人體
[詳細...]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四、石膏軀干掛布
-
石膏軀干掛布
1.比例:1∶1
石膏軀干掛布,是為學生認識衣紋的規律性、隨意性而開設的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衣紋的造型規律,形成的原因,不同面料所產生的不同形態的衣紋。學習內在形體對表面衣紋的影響,掌握衣紋的塑造方法和表現手法。
2.材料準備
除了扎軀干架子所需的一切外,還需許多細鐵絲。
3.扎架子
先扎軀干架子,然后做軀干,軀干做好后,用刀先在人體上畫出衣紋的疏密,再根據畫好的衣紋,用合為兩股的細鐵絲,根據衣紋的走勢纏掛在軀干上。
4.加泥
根據衣紋的走勢,把泥條在鐵絲上裹緊,并整理流暢。
5.衣紋的規律
不同的面料,形成不同形態的紋路,面料一般分為四種:即呢料、棉布、化纖、綢料。呢料
[詳細...]
- 第四章雕塑技法 速塑技法
-
速塑技法
在中長期作業后,安排一些速塑是大有好處的。在速塑中應著重注意木質的東西如比例、重心、動態等,拋開一些表面的現象,使問題簡單化。同時,作者能快速記錄下一個動作,一個想法,而不至于由于長期的制作,使開始最閃耀的部分被淹沒,此外它更自由,約束性更小,表現形式不拘一格。夸張、變形、削弱、加強,主要是表現作者的個性,表達作者的激情,也許結構不太準確,甚至有些動態模特兒根本無法做出來,但它更注意整個雕塑的氣韻,更追求一氣呵成的連貫性和隨意性,以及材質的肌理美。如果說長期作業注重理性,那么速塑則更注重表達作者主觀的感性認識,更注重作者心中的主觀感受。
速塑的基本步驟如下:
①尺寸比例:30cm或50cm高。
②材料:鐵釘、鐵絲、棕繩和一塊小板。
③架子:架子是根據不同的動態扎成,主
[詳細...]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翻制工藝
-
泥雕完后,還須翻制成其它材料以便于保存,主要使用的材料有石膏和玻璃鈉(包括聚脂樹脂和還氧樹脂等)。這里主要講石膏材料的翻制。
翻模分為兩種:一種是“廢模”,也叫一次性模,指只能用一次的模具;一種是“活模”,也叫塊模,它可用很多次,但模塊較多,工藝難度大。
下面介紹一次性模的翻制。
1、 工具和材料
(1)、盆子若干,瓷碗、扁平口鏟刀、電工刀、油漆刷若干,噴水壺各一個。
(2)、石膏粉(不能受潮,凝固時間較快,凝固時應有發熱現象)。
(3)、棕絲、木條、肥皂水、膠片漆、蠟。
(4)、薄金屬片(也可用塑料片)。
2、分模
分模的宗旨:一是要“少”而“方便”,這樣減小了錯位的可能,如太少則
[詳細...]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浮雕人體
-
二、浮雕人體
(系列圖片4—42、43、44)
1.比例
1米左右高,最厚與底板高差為15cm。
2.材料準備
鐵釘、棕繩、雕塑刀、薄膜、噴水壺等。
3.架子
架子與浮雕頭像架子一樣,只是尺寸更大些,同樣纏上鐵釘,以便掛泥。
4.制底板
同浮雕頭像制底板一樣,只是略厚些,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分,從而減小泥的收縮性,較好地控制裂縫。
5.畫像(如圖4—42)
同浮雕頭像的制作一樣先設定一個光源,以便使板面成中間色調,并選定一個角度,初學者最好是半側面或側面,然后用線準確地描繪出對象,同時,注意對象的比例、動態和透視,以及畫面的構圖。
6.加泥(如圖 4—43)
加泥既要仔細又要
[詳細...]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五、人體
-
五、人體
1.比例
高度1.2米左右,先做女子,后做男子。如果條件允許可做等大人體。
2.材料準備
小人體架子、鐵絲、木料、鐵釘、棕繩等。
3.扎人體架
軀干架子與頭像架子不同。
它一般從后腰插入以支撐雕像,上半部分為軀干的芯棒,上有三個孔,分別插入長鐵絲彎出頭和四肢。下端不是固定在板子中間,而是固定在板子的邊緣上,以讓出像的位置。且同樣要求與木板的方向相反固定,以加強強度。等大人體架子與小人體架子相同,只是略大,用鋼絲做四肢和頭的動態,需更大的木料,要求強度更好。
認真仔細地多角度觀察對象,分析對象的比例、動態、重心,看看對象的恥骨是否剛好在一半的位置,是偏低還是偏高,兩腿是左右分開還是前后分開。重心是落在一條腿上還是兩腿之間,是前腿還是后腿,是左腿還是右腿。上身是挺胸還是含胸,有沒
[詳細...]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三、人體軀干
-
三、人體軀干
1.比例:1米左右(膝以上)
人體軀干是過渡到人體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著重研究胸腔和盆腔的結構、運動、解剖等關系,同時較前面的課更具深度和難度。
2.材料準備
小型人體架子(如果動態小也可以用頭像架)、木條、鐵絲或鋼絲、鐵釘、棕繩等。
3.扎軀干架子
扎架子一定要把大的比例和大的動態扎出來。同樣應該多角度仔細觀察對象,對模特兒的運動、結構、基本形等關系基本上有一個認識,做到心中有數。
軀干與頭像和胸像架子不同,顯得更復雜。在扎之前要嚴格地測量模特兒的尺寸,如肩寬、盆骨寬、胸腔寬、頭長、軀干長、盆骨高度,基座到恥骨的高度,到肩線的高度。測量后按比例算出實際數據,有了數據可以根據動態扎架子了。
扎架子主要從兩個位置觀察和扎,如正面(如圖4—27)和側面(如圖4&md
[詳細...]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二、胸像
-
二、胸像 1 .比例:1∶1等大
在經過幾個1∶1等大學習后,可以做一個2倍半大的胸像,為大型雕塑的頭像塑造打下基礎。
胸像是在頭像雕塑的基礎上加上了肩、胸的內容,是向全身過度的一個重要環節,與頭像有許多相通之處,但難度更大,內容更多。
2.材料準備
與頭像所需的材料基本相同,只是量更多。
3.扎胸像架子
地基的好壞決定了樓房的好壞。所以從第一步扎架子時,就要把大尺寸和大動態扎出來,否則一上泥,就容易出現動態不夠、露架或掉泥的問題,架子的好壞也決定了雕塑的后期發展的質量,所以同學們一定要認真對待。
為扎出動態,應多角度觀察對象,從正面觀察左右、上下關系,側面觀察前后關系。對模特兒的動態、比例、重心要心中有數。同時除了注意單
[詳細...]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圓雕技法一、頭像雕塑
-
圓雕技法
一、頭像雕塑
無論是頭像、胸像、軀干,一般都先從臨摹石膏入手,然后再到真人。因為石膏對于初學者來說是靜止的,便于觀察比較,又是單色的,避免了視覺錯覺的影響。同時它也是被雕塑家歸納概括處理過的,形體相對簡潔而明確,利于學習。這也是遵循從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
本節我們主要講相對難一點的真人寫生。因為真人才是我們最終表達的對象,臨摹只是為了學習雕塑家的塑造方法和表現方法,體會雕塑家怎樣使用雕塑造型語言,從而也是為自己的入門打下基礎。
1.比例要求:1∶1
這樣的尺寸,更能直觀地對形體加以比較和塑造。
2.準備工作
由于雕塑工序多,工作復雜,所有的雕塑工作者都應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從小雕塑開始,就要對所
[詳細...]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與基本材料 四、雕塑常用材料
-
四、雕塑常用材料 1.主材
雕塑最常用且最廉價的主材是泥,與雕塑家最親近的也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強,改動方便,保存難度小,溫度適應范圍大,造價低等優點。從小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作雕塑的。它必須是粘性強、質地細的泥土。目前我國常用的泥有:
黃泥土,產于山丘地,土質較細,粘性強。
青灰土,產于我國江南一帶,粘合性強于黃泥,且土質細。
土紅色泥,土質細,粘性好,收縮小,是雕塑的理想用土。
陶土,顆粒均勻,粘性強,土質細,但收縮性較大。
這些泥使用前應經過多次攪拌,其使用效果才會更好。
除了用泥做雕塑外,還有用油泥、面、糖等材料來做雕塑的,面粉和糖在民間運用較多,而油泥也常常為雕塑家所用。油泥是一種人工制造的合成材料,它由廢
[詳細...]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與基本材料三、雕塑內部架子
-
三、雕塑內部架子
1.圓雕頭像架子(如圖3—4)
這種架子有兩種:一種是用60公分左右長的方木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塊在臺面中心位置卡死釘牢即可;另一種是用角鐵或水管做高約60公分左右長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鐵連接,并鉆孔,以便用鐵釘在臺面的中心固定位置。由于金屬對泥的附著能力差,所以一般在金屬芯棒上還得綁上一根木棒,用棕繩纏好,這樣,頭像架就做好了,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不左右和前后搖晃,結實牢固。
2.圓雕胸像架子
普通動態的胸像架子,用頭像架子即可,只是再在上面綁上更長的芯棒,再用一根橫木作肩,用木塊把它釘成三角形以加強其牢固性。如遇到動態特別大的胸像,架子要根據具體的動態扎,如“阿波羅”像。所以當動態變大后
[詳細...]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與基本材料 二、工作臺、模特兒臺
-
工作臺包括三部分:雕塑架、平面壓力軸承和臺面。 雕塑架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角支撐(如圖3—3a),高度在120cm左右,另一種是四角支撐(如圖 3—3b),高度在50cm左右。
這兩種雕塑架,都是為支撐雕塑重量而設置,一般都是采用木結構,要求結實耐用,變形小。三腳架形多用做頭像、胸像、軀干和尺寸不大的人體。而四角架是為做尺寸較大、較高、較重的雕塑,如等大人體。
平面壓力軸承是為了雕塑的轉動,以便全方位地觀察對象,它具有平穩、省力、不易銹蝕、耐用的特點,在商店里可以買到現成品,但價格較貴,所以也可自己制作。
它是在雕塑架上做兩個同心圓孔,在雕塑臺面上接一根圓棒,插入兩個圓心以完成轉動,但缺點是轉動不靈活,承受重量有限。另一種方法是在這一基礎上,在板面的底面
[詳細...]
- 膠質底子的特點及制作方法如何?
-
膠質底子的制作,用料與程序都較簡單造價底,所需時間短,著色牢固,柔韌性強,最適于表現性較強的厚涂畫法。膠底畫布是現代畫家寫生與創作的理想材料,它不僅適于油畫,也適合坦培拉、蠟畫、丙烯以及其它混合媒介繪畫。曾風行于古典透明油畫技法時代,后來又被印象派畫家所采用。
膠質底子的缺點是不抗潮,在潮濕的環境下,畫布易松弛;不具備石膏底子那鮮明、耐久的白色;不及純油底子有彈性。
古代歐洲畫家采用動物皮膠(兔皮、羊皮、鹿皮等)。皮膠須用冷水浸泡,然后加熱溶解。動物膠液的濃度可根據加水的多少來調整,用于作底的膠液一般采用45~80克動物膠加一升水。
現代畫家多用乳膠作底膠,使用方法詳見“怎樣使用乳膠做底子”。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成品底涂料(GEO)均為膠質涂料,可直接涂底作畫。
[詳細...]
- 如何使用乳膠做底子?
-
乳膠有植物樹脂乳膠和合成樹脂乳膠兩類。以水作溶劑,干后膠膜有彈性且透明,是制作畫布底子的合格材料。目前商店出售的白乳膠屬合成樹脂乳膠——乙烯膠。最適宜作繪畫材料的白乳膠為聚醋酸乙烯乳液,這種膠濃度高,干后膠膜光亮,透明度高,有韌性,不開裂。
乳膠的質量對于畫布底子至關重要。膠底干后,用手在畫布背面按一下,若有開裂聲,說明乳膠質量不好。購買乳膠時,應打開盒蓋察看其濃度,濃度越高越好,兌水的乳膠不易保存。若盒蓋的邊緣有干透的乳膠皮,檢查其透明度和柔韌性,堅硬易斷者不能使用。
使用乳膠做底子的常見方法有:
(1)若畫幅較小,用刮刀將未兌水的乳膠在畫布上刮兩遍即可使用。或者先用兌水的膠液刷一遍,略干后再刮一遍純乳膠。
(2)先用兌水較多的稀薄膠液涂第一遍,干后多加膠少兌
[詳細...]
- 古典油畫的底子類型有多少?
-
古典油畫無論在木板或畫布上作畫,都需要進行涂刷底子,底子使用的材料有粘結材料和填充材料兩類。根據不同的材料,古典油畫有八種制底方法。
(1)膠底。古代大師常使用動物膠,如骨膠、兔膠等。最好的是羊皮紙膠,可用清水浸泡、加熱熔化。
(2)白堊底子。白堊(碳酸鈣)粉、鋅白粉、膠溶液各一份混合而成。
(3)半白堊底子。白堊粉、膠溶液各一份混合。再加入半份熟亞麻籽油,使用這種底料之前,先用7%的水膠涂底層。
(4)酪素底子。自古代有美術記載起,畫家就使用酪素。酪素是一種易碎而柔軟的物質,作底子時需要用水稀釋,并溶入少量碳酸銨。
(5)雞蛋底子。雞蛋黃能增加底子的柔軟性。蛋黃底作為最后涂層使用時,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蛋清蛋黃都可以作白堊底子的添加劑。
(6)石膏底子
[詳細...]
- 做油畫底子的材料有哪些?
-
(1)膠類
用于制作畫布底子的膠類有:動物膠(骨膠、皮膠等)、植物性樹脂乳膠、白乳膠等合成膠。
(2)油類
用于制作油質畫布底子的油類有:松節油、亞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劑。
(3)支承材料
軟支承材料:純亞麻布、半亞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膠合板、纖維板、紙板、金屬板等。
(4)填充材料
大白粉,又稱白堊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市場上出售的大白粉為60%碳酸鈣與40%碳酸鎂的混合物。做底料時只能與膠結合,若與油結合會變成油膩子。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鉛白粉(碳酸鉛):中國古稱官粉、胡粉。古代歐洲畫家多用它制作底子或白顏料。因有毒,現代畫家已很少使用。
[詳細...]
- 畫布為什么要做底子?
-
以亞麻布等紡織品作畫布,必須經過預先處理方能使用。所謂“處理”就是“做底子”。理由是:
(1)填充紡織物紋理之間的孔隙,創造一個既節省顏料又適宜繪畫的紋理表面。紡織物孔隙多,對于較精致的繪畫作品來說,直接在上面作畫,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材料。只有在做好底子的畫布上作畫,才能有效地控制油畫顏料的使用。
(2)使支承材料與顏料色層隔離開,以免顏料中的油侵蝕纖維,同時防止色層受到從畫布后面滲透潮氣的損害。油畫顏料中的酸性物質能使畫布變臟,而潮氣又會氧化色層中的油分子,使之老化。所以畫布底子的處理與作品的壽命長短有直接關系。
(3)良好的畫布底子,能保證著色層的明亮度與鮮艷度。不合格的底子或沒有做底子的畫布,著色后會使畫面灰暗。
(4)亮底子能夠提高
[詳細...]
- 如何鑒定亞麻布的質量?
-
市場上出售的優質純亞麻布價格較高。價格也能體現亞麻布的質量。廉價的亞麻布大都以麻絮織成,纖維較短。個別商家把半亞麻布、棉麻布混同亞麻布出售,我們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加以區分。
(1)透光檢看經緯線的粗細是否均勻。如果經緯線過于均勻,可能是棉類織物。
(2)拉緊布紋檢看編織的密實度。
(3)優質原色亞麻布呈棕色,有光澤感,吸水均勻。麻質不好,被處理成柔順纖維的亞麻布,吸水不均勻,弄濕后會變黑。
(4)外精紡亞麻布,表面毛絨越少越好。
(5)半亞麻布的縱橫松緊度不同。
(6)扯一根線頭,如果兩端有彎曲和分叉現象,該線為棉線。被扯斷的亞麻線,兩端應是平滑的,否則不純。
(7)如把燒堿水涂于畫布,那么亞麻會呈現棕黃色,棉布呈淺黃色。
[詳細...]
- 為什么亞麻是油畫布的首選材料?
-
16世紀以后,畫布成了油畫的主要依托材料,在眾多的麻、棉織物中,純亞麻布是最理想的優選畫布。
(1)除合成纖維外,亞麻布是紡織品中最結實的一種。其纖維強度高,不易撕裂或戳破,可任由調色刀在上面刮、壓。
(2)由經緯線交叉編織而成的密實亞麻布,有著良好的著色性能。
(3)亞麻布是經亞麻捻成線織成的,表面不像化纖和棉布那樣平滑,具有生動的凹凸紋理,畫家常常利用亞麻布這一微妙有趣的材質美感。
(4)亞麻布與亞麻仁油取自同一植物,有著相同的化學特性,能相互支持。
(5)亞麻布有單線織(SW)和雙線織(DW)之別,易于處理成不同厚度、不同粗細、不同紋理的多種規格。粗紋理亞麻布適合用大筆、刮刀作畫,是呈現大刀闊斧、酣暢淋漓筆意的理想畫布。中密度亞麻布平整,紋理均勻,最適宜寫實風格中
[詳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