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裱到位亦可增值 字畫裝裱與價格密切相關
-
字畫的裝裱與其價格有著密切的聯系。到位的裝裱不僅使好畫保值,還能使其增值。著名裝裱大師嚴桂榮一門風雅,其兒子嚴銀龍子承父業,從事裝裱出國禮品約30年,手藝、見識、學問不同一般。他曾為APEC會議裝裱精湛的書畫禮品贈送于國際友人;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孫中山名號名句印譜》一書由他牽頭組織和設計;已裝裱的140方印譜即將赴臺灣等地展出。他認為字畫裝裱是一門大學問,裝裱得好,能為字畫錦上添花,更為悅目;如果“拆爛糊”裝裱,不僅損壞了畫面,也降低了畫的格調與價格。
所謂“好馬要配好鞍”,好畫要用好裝裱。曾見到有些裝裱店用“農村姑娘農民工”來裝裱,她們或許拿鋤頭鐵耙在行,但干細活卻顯得大意粗糙。即使是“吃裝裱飯”的人,如果生性毛毛糙糙,一不用心也會造成裝裱的“終身”遺憾。那么裝裱這門細活有哪些講究呢?如何鑒別裝裱的好壞?
[詳細...]
- 如何自己裱裝書畫作品及字畫裝裱技術
-
2009年11月13日10:37:02來源:中國書畫收藏頻道
如何自己裱裝書畫作品
1熬糨糊把面筋提出
2要有大案子
3將宣紙繃到案子上再將作品繃到宣紙上待干后裁下
4將作品用綾子和上好宣紙裝裱在一起,注意天地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5陰干后裝軸……
字畫裝裱技術
裝裱古舊字畫,需經過沖洗去污、揭舊補綴、修磨殘口、礬掙全色、刺制裱綾、鑲嵌綾絹、轉邊扶背、砑光上桿等多道工序。但主要可分為:修復畫心、品訂裱式等。
修復畫心古舊字畫有的殘損,有的污臟,修復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去污。畫心因煙熏塵染,質地變黃變黑,如畫面顏色穩固,可將畫心放入清水內浸泡,隔時換水,即可明凈。污跡較重,可用熱水浸泡,或緩緩澆
[詳細...]
- 歷代裝裱名著
-
《裝潢志》——周嘉胄著
全書共分四十二題,對揭洗、修補、全色、鑲嵌、覆背、上下壁、安軸上桿、上貼、加繩圈、貼簽、襄函等提出了具體要求,說明了裝裱書畫碑帖的各種技術、格式、設備、工具等,敘述的先后體現了裝裱的工藝過程,闡述最為系統和全面。
《賞延素心錄》——周二學著
本書從九種古籍中錄了有關裝裱的章節,依照唐、宋、元、明、清的時代順序排列。文中介紹了許多裝裱和修補破畫的經驗,兼及畫叉、畫案和畫匣的形制。它與《裝潢志》可稱為書畫裝潢學方面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姊妹篇。這兩卷書,篇幅不長,但都精而不苛,簡而又要法盡精到,悉有成效,誠墨寶金湯,繪事干城,是中國明清兩代裝潢技藝的寶貴總結,一向為裝裱家所手自傳抄,視為雙壁,奉為圭臬。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著
書中對裝裱發展歷史作了簡要
[詳細...]
- 中國裝裱知識
-
中國書畫裝裱格式分為卷、軸、屏條、冊頁、對聯、扇面等。
中國書畫的裝裱起源很早。古人喜用屏風,屏風畫也需裝裱才能帖上屏風框架。秦漢時的屏風就是經過裱褙的。后漢書記錄,漢恒帝時有《列女屏風》等。當時都是用粗的麻紙、布或帛等在書畫背后復裱一層以起加固保護作用。后來,因舊屏風上拆下的書畫,需要保存,就發展成了真正意義上裝裱。裝裱書畫既為了保護,又為了給書畫以美觀的裝潢。但古代書畫華美的裝潢還有另一層意義,對帝王而言,是為了顯示其威儀。秦代就提出了"上者不美,不飾,不足以一民"的說法。
至唐代李世民時,據《唐六典》記載,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秘書省有裝潢匠九人,專職官方裝潢。而且,裝潢形式也有嚴格規定,《名畫獵精錄》中記述:"貞觀,開元中,內府圖書,一例皆用白檀香為身,紫檀香為首,紫羅褫織成帶,以為官畫之標志。"當時日本派使臣來我國
[詳細...]
- 書畫裝裱形式
-
書畫完成后常用帛、綾、麻、布(古時多用)以及絹、宣紙等,將作品裝裱成豐富多彩之形制,使之成為一件更加完美的藝術品。傳統書畫裝裱最常見的形制有以下幾種。
對聯一曰楹聯、對子。對聯字數少則三言、四言、七言、十言不限,多則有百言之多。書贈對聯要寫出上聯,下聯為作者簽署名字和鈐印的地方。文字較多要烈軍屬兩行或數行,上聯由右至左,下聯由左至右,此格式稱"龍門對"。有見兩聯均從右至左書寫者,此叫"順龍門"。
手卷手卷亦稱長卷、圖卷。為橫幅,畫面窄長,不能懸掛,用手展閱,故名手卷。蓋自秦直至五代之末,所有手書墨跡,其收藏之法,均用手卷。由于舒卷、檢閱不便,自宋代漸少。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即為手卷裝裱。
冊頁冊頁源于唐,當時稱"葉子"。書畫中的冊,由清頁或通頁連在一起經裝潢成冊,又誤用之冊葉(頁)。活頁,單片,如四尺宣紙八開
[詳細...]
- 老北京裝裱手藝
-
裝裱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書畫墨妙必須經過裝裱才便于收藏、流傳和欣賞,因而裝裱技術的高低,綾絹色彩的選擇與裝裱形式的設計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效果;歷代書畫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經精心裝裱,則猶如枯木逢春,一些珍貴畫文物因此不致湮沒失傳。
揭裱字畫也稱裝裱字畫,古老的名稱叫裱褙。北京揭裱字畫行業,都自稱是“蘇裱”。傳說是從蘇州傳來的手藝。明代有位湯勤,乾隆時有位徐名揚,他們是從蘇州來京城的揭裱字畫的藝師,聞名于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甚至皇帝。他們揭裱字畫技藝高超,世代相傳,精益求精。到了光緒年間,蘇裱字畫手藝之精巧,出神入化,舊字畫碎破到不可分辨,甚至糟脆到呼吸即能吹散的程度,仍可蘇裱如原狀,可謂是業界一大絕技。一般來說裝裱新畫容易,但揭裱古舊書畫則是要很高技術的。民國年間,北京裝裱業大多在東裱褙胡同和琉璃廠一帶。前者以
[詳細...]
- 春日別裝裱字畫
-
“這種回南天對收藏者來說最討厭了,一不小心就可能毀了藏品”,薛先生把收藏的字畫放在封閉的閣樓里,過了最濕潤的幾天才想起,急忙打開一看——一片狼藉,損失慘重。廣東的潮濕天氣導致收藏難度增加,特別是歷代字畫更難以保存。目前潮濕的回南天尚未停歇,收藏者還要多一個心眼,謹慎保護收藏品。
字畫在潮濕天氣中是最大受害者,資深的字畫收藏者都懂得未雨綢繆,而普通的收藏者們卻未必有所警覺。據介紹,民間歷來有傳統的字畫防潮做法,一種是在字畫間放置辣椒干,時常更換;一種是放置質量可靠的炮仗,因為內有硫黃,不但除濕還除蟲。
不過在目前的一般家庭中很少使用這兩種方法。因此專家建議在回南天之前,就要注意用報紙包住字畫,放到密封的塑料袋中,防止受潮。如果有較多的字畫,建議使用樟木箱放置,還可以防蟲。
書畫行家陳俊明介紹,這種保存的字畫還可
[詳細...]
- 裝裱界元老留下的工筆山水精品
-
5月27日上午,記者見到藏品的持有人孫先生兄弟倆時,并沒有看到被列入“十大藏品”候選名單之一的清嘉慶年間的工筆山水畫。“那幅畫太大了,今天又下著雨,我們怕保護不好讓畫被雨淋了,就沒有把畫帶來。”其中一位孫先生告訴記者,這幅畫是父親留下來的,雖然父親去世多年,但他們兄弟幾個卻一直將它完好地保存著。“我們都不懂收藏,若不是擔心畫被損壞,我們是不會將父親的藏品公布出來的。”孫先生說,之所以參加這次的《鑒寶》活動,就是為了向專家請教藏品的保存方法,“不能讓父親的畫毀在我們手中。”父親是山西裝裱界的元老。孫先生的父親孫老先生是山西省裝裱界的老前輩,“對字畫有研究的人,沒有不知道他父親的。”一旁的山西省收藏行業協會會員閆劍虹介紹說,孫老先生是山西省裝裱界元老級的人物,“在字畫界有一句話‘會寫得永遠比不過會裱的’,裝裱就是給字畫穿衣服,足見孫老先生的地位。”
[詳細...]
- 古書畫修復高手流散 專家呼吁設"書畫修復專業"
-
美術學院應該設立中國書畫修復裝裱專業。著名書畫家、鑒定家陳佩秋日前向本報記者作此呼吁。中國古書畫的修復裝裱目前面臨人才流散、技術失傳的威脅。陳佩秋指出,中國古代書畫的修復裝裱技術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成果的傳承。如果沒有高超的修復技術,我們的觀眾今天可能看不到許多經典之作的風采;如果修復、裝裱不當,就會大大縮短那些藝術瑰寶的壽命。我們將有愧于祖宗,也有愧于后代。陳佩秋回憶道,晚清民國時期,上海是中國書畫收藏的半壁江山,也因此造就技藝精湛的古書畫修復裝裱師,后來形成以劉定之為代表的蘇幫和以嚴桂榮為代表的揚幫兩大書畫修復、裝裱流派,各有絕招。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書畫修復裝裱高手都匯集于上海博物館。如今,這些修復高手要么作古,要么已失去工作能力。他們的高足本來有的在博物館工作,現在大多退休。博物館的這點固定工資也缺乏吸引力。民間收藏這么火,裝裱、修復高手
[詳細...]
- 五月書畫“保養”正當時
-
周末,如果沒有出門遠游的打算,那么在家里清靜地整理整理字畫,或許是一個放松心情的好選擇。進入五月份,春夏季節交替帶來濕度、溫度等多種因素的變化,居家懸掛的字畫也該進行一番保養了,而如果此時隨季節變化而換上一幅新的書畫作品,更會為居家生活增添不少生氣。中國書畫是以筆墨,專用顏料、宣紙、絹等為載體的藝術形式,書畫裝裱后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則會因朽壞、折損等原因造成書畫收藏的損失。一般情況下,紙本書畫較絹本書畫更容易保存和修復,但是絹本書畫的特殊藝術效果又往往非紙本書畫所能替代。一般生宣紙質地較柔軟,不易折斷且易修復。
書畫收藏最忌諱受潮、發霉、暴曬、煙熏火燎、蟲蛀等。在云南,雖然四季變化不明顯,但是旱季雨季的變化較大,所以我們最應該預防的就是防潮、防暴曬和防蟲蛀。橫豎卷軸裝裱后,會因為在懸掛和收卷的時候不慎使書畫受折,因此收卷書畫的時候橫幅
[詳細...]
- 國畫的裝裱
-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高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霉、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出上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跡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桿
[詳細...]
- 裝裱藝術:功夫都在畫外
-
在今年西泠印社的春拍中,齊白石在1938年創作的《魚蝦蟹蛙》立軸,估價80萬至120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190.4萬元。據《亭子間藏齊白石書畫》記錄,本拍品曾經陳之初收藏。陳之初出身于新加坡,經營土產、樹膠,以胡椒最為大宗,有“胡椒大王”之美譽。嗜好文物,收藏甚豐,有“東南亞最大收藏家”之稱。這幅作品最早出現在2003年上海朵云軒的拍賣會上,當時的估價為10萬至15萬元,成交價為26萬元。到了2005年中國嘉德的拍賣會上,其估價38萬至48萬元,成交價為88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拍賣圖錄中特別提到了畫中的簽條:齊白石魚蝦蟹蛙冊頁。乙酉春玉筍堂珍藏,還提到了此四頁現裝裱為立軸。
另外一個經典案例是在今年春拍中,陸和九和啟功創作的《山水書法四屏(八開)》,估價18萬至25萬元,成交價為57.12萬元。這件作品曾經是一把成扇,在2000年
[詳細...]
- 把裝裱當成藝術來追求
-
每次有客人走進自己的畫廊裝裱字畫,李振明的第一句話不是談價錢,而是先向對方介紹裝裱的歷史和工藝,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從事的裝裱工作不僅僅是一個謀生的手段,更是一門有著千年傳承的藝術。“所謂三分畫七分裱,一張好的字畫不僅僅體現在字畫本身的藝術水平上,裝裱的工藝如何也對字畫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在李振明看來,每一個把字畫拿到自己畫廊來的人都對那幅字畫有著很深的感情,“要是沒有一定的意義,人家也不會鄭重其事地讓你去裱。”李振明說,不論是名家字畫還是業余人士的信手涂鴉,只要是讓他裱的,他都會雙手捏著字畫的兩邊,在桌面上輕緩地展開,然后根據字畫的特點,為顧客講解自己要如何裝裱,會達到一個什么效果。
“現在的機器裝裱,40分鐘就能裱好一幅,把裝裱工藝變成了一種產品加工,一種模式。”李振明說傳統的手工裝裱需要7天時間,雖然裝裱的時間長,但與機器裝裱相比,他
[詳細...]
- 張志紅:中國書畫的修復與保護
-
張志紅出身書畫裝裱世家,其外祖父是民國時期的中國書畫修復業兩大流派(北京琉璃廠玉池山房、大樹齋和上海汲古閣、劉定之裝池)代表人物之一的劉定之先生,其父張耀選先生1954年入故宮博物院,組織領導了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畫的揭修工作。張女士從事修復工作30余年,在書畫保護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和獨到的見解。
中國書法和中國書畫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裝裱工藝使書畫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流傳。書畫裝裱最初起源于古人觀賞、收藏繪畫的要求,經過不斷的探索、演變和發展,形成了一整套頗具特色的優良系統,是我國的藝術遺產之一。書畫裝裱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為什么會形成手卷、掛軸、冊頁的形式,這些問題在能夠查到的歷史記載中并沒有明確的記錄。最早的記錄大約在晉代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同任何事物一樣,書畫裝裱也有自己獨特的發生和發展歷史,在不同的歷史
[詳細...]
- 中國古書畫鑒定知識:紙絹和裝裱是關鍵
-
中國古書畫的材質:紙絹
1、利用紙絹來進行斷代
2、觀察材質的新舊成色
紙絹材料:紙、絹有材質、制作規格、尺寸形制和質量代劣等情況,需綜合起來考察,才能判別其時代,而且是斷上不斷下。
粗言之,唐宋盛行絹,也有極少量的紙。元代紙絹并用。到明代出現了素綾、花綾等品種。紙在西晉以后才用于書畫。當時是用麻紙,如陸機《平復帖》。南北朝寫經用黃柏紙,唐人臨摹用硬黃紙。唐時書畫多用麻紙和楮紙,韓況《五牛圖》、杜牧《張好詩卷》等即是麻紙。宋代開始大量使用楮皮紙、桑皮紙、竹紙等,南宋使用桑、檀合制的宣紙,質量上乘。元代用紙普遍,并出現生宣紙。明代以后,紙的品種眾多,如有藏經紙、宣德紙、花箋、灑金箋、泥金箋、高麗鏡面箋等。清康熙后又出現大量粉箋和蠟箋等特種紙。
絹的尺寸,有一定的時代限制。北宋宣和年前
[詳細...]
- 拓片的裝裱方法及步驟
-
(一)全拓的裝裱
為了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在博物館陳列或展覽中,一些實物必須靠好的形式來體現。
有些陳列品,如石刻和青銅器的文字或花紋,就必須依靠拓片這一表現手法全面地表現出來,通過藝術處理,才能給觀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參展的拓片必須經過精心的托裱。拓片的托裱是一種專門技術,它與字畫的托裱是有區別的。石刻上的文字和紋飾都以凹凸不平和黑白不同的變化呈現在拓本上。在托裱時千萬不能將其刷平展開。如果刷平展開就會使字和花紋變形,原物的本來面目就會失真,則是大錯誤。
托裱對拓片有著保護作用。拓片使歷代名跡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成為我國非常珍貴的民族二化遺產。如:我國古代的著名學者歐陽修,曾把他收集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漢唐石刻拓本2000多余件,裝裱成軸,多達千卷。在徽宗宣和末年,編成了一部30卷的《金
[詳細...]
- 美訊網:書畫裝裱后的保護工作
-
中國的書畫,是東方藝術之寶。伴隨著書畫的發展,裝裱工藝也隨之提高。裝裱工藝技術的經過歷代相傳,到如今已經是技術純熟,經驗豐富。但裝裱只是對書畫進行保護的第一步,對書畫裝裱后的收藏卻是保護的關鍵。
清鄒一桂在《小山畫譜·藏畫》提出:“裝潢得法,亦貴珍藏。盛以畫囊,置木箱內,懸之屋梁透風處。”。“裝潢得法,亦貴珍藏。”說明古人對書畫收藏,看的比裝潢得法更為重要。現實也是這樣,再好的書畫裝裱,如不能珍藏好,那就等于破壞了這幅藝術品。“盛以畫囊,置木箱內,懸之屋梁透風處”,即將書畫裝于布囊(最好用柔軟的緞、錦、絲綢)內,再放進木(最好選用紅木、楠木、杉木或泡桐木)匣中,存放在陽光不能直射和較高的地方,以防自然界和人為的損壞。
在民間有大量的書畫收藏者,在家中懸掛的書畫藏品,由于缺乏收藏知識,常使書畫受潮濕、油污、蟲蛀、鼠害、風吹日
[詳細...]
- 裝裱書畫的用水技巧
-
書畫裝裱永遠都離不開漿糊,人們把裱畫者稱為掉進漿糊缸里的人,是很有道理的。漿糊的調制比例實際上就是對用水量的合理控制。漿用厚了會影響書畫的平整度,用薄了或者水分多了就會出現空殼、折邊不直、鑲縫折斷等現象。因此,用漿一定要強調厚薄得宜。一般來說,用漿的厚薄,首先需要有一個標準,再結合紙張的厚薄、操作時的天氣干濕程度和操作者上漿厚薄的習慣來最后確定。然而,傳統的對漿糊稠度的測定是工作人員憑借自己的眼睛和手來測試的,如果有黏的感覺便說明夠厚;而且,加水的多少往往就變得非常隨意。這種方法顯然很不科學,對于經驗不夠豐富的人來說,也是很難掌握的。所以,采用化學上聚合度的方法來配置一標準濃度的漿水標準數據為基礎,再結合傳統經驗,是最為科學的一種方法。
[詳細...]
- 怎樣保存沒有裝裱過的字畫?
-
1、暫不裝裱的書畫片不可隨便折疊摞起,否則存放時間一久就會從折疊處折斷,或在折處留下黑色折痕,以至裝裱后影響美觀。如果要臨時欣賞,切不可用圖釘釘于墻上或用糨糊粘于墻上,否則會直接損壞書畫片。正確保存書畫片的方法是:可將書畫片下面襯一層幅面相當的薄宣紙或皮紙,以紙卷為軸將書畫片卷起,并用白紙或塑料膜包裝,放在畫盒內或書櫥內。
2、書畫裝裱后更應妥善保存,存放在地方首先要考慮防潮、防蛀、防鼠、防霉爛、防玷污等。可將每件書畫裝入一個塑料袋或布袋,也可用白紙包好,存放時要平放,切勿豎置,更不要在書畫上面放置重物使書畫受壓。如果有條件,可根據書畫規格配制畫盒,并在盒內放些樟腦和吸潮劑。
3、書畫裱件存放時不宜卷得過緊或過松,更不可反卷。如果卷得過緊,天地頭兩側就會留下畫心與邊料接縫的壓痕,影響書畫的美觀,還可能導致裱件的變形或出現脫
[詳細...]
- 裝裱形式佐證鑒定書畫
-
裝裱與書畫本身的關系要間接一些,但有時也可作為鑒定書畫的有力佐證。各個時代的綾、錦,其花紋、色澤多不相同,裝裱的式樣也有出入。前人的收藏印多蓋在裱件的接縫上,這就必然同裝裱形式有密切的關系。如著名的宋“宣和裝”,故宮博物館藏的梁師閔《蘆汀密雪圖》是個較典型的例子:玉池用綾,前、后隔水用黃絹,白麻箋作拖尾,連本身共五段。玉池和前隔水之間蓋“御書”葫蘆印,前隔水與本身之間蓋雙龍璽及年號璽各一,本身與后隔水之間蓋年號璽二,拖尾上蓋“內府圖書之印”,共用七璽。“宣和裝”雖有例外,但這是比較標準的格式。不少贗跡上的偽宣和璽,往往是漫無規律,亂打亂蓋。金章宗也用七璽,染清標常在前、后隔水上用兩印。乾隆用五璽、七璽、八璽、十三璽不等。這些都各有他們的習慣。
裱工的一般情況是清中葉以前卷子拖尾短,所以比較細;嘉、道以后拖尾長,卷子就粗了。民間裱工南北傳
[詳細...]
- 中國書畫裝裱術語詳解
-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副字畫還稱“中堂”。豎式裝。一色裝:畫心由一種顏色的花綾、耿絹、錦綾等材料裝飾。二色裝:畫心由二種顏色的花綾等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三色裝:畫心由三種顏色的花綾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宋式裝:亦稱宣和裝、羅漢裝,其用料、用色均有具體要求,畫心由米色綾隔水、古銅色絹圈、湖色綾天地頭裝飾。詩堂裝:畫心上方鑲接一塊空白紙料,專用于題字賦詩。半綾裝:畫心由綾圈框、紙天地頭裝飾。紙鑲綾邊裝:畫心由一色紙料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綾邊。綾鑲絹邊裝:畫心由綾天地頭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絹“通堂邊”集錦裝:二幅以上小型畫心,同由一塊鑲料裝飾,或鑲接或挖聯。錦眉裝:畫心上下鑲壓錦條。間隔一色裝:亦稱隔斷一色裝,畫心由一色綾料等裝飾,天地頭由紙或綾條間隔為兩半。框二色裝:畫心上
[詳細...]
- 中國書畫各部位名稱
-
一件裝裱完整的書畫,各部位有一定的名稱。鑒定書畫時,必須對書畫每個部位的名稱術語,有全面的了解。
1、命紙:就是畫心的托紙,無論畫心是紙的還是絹的都有一層托紙。如果把畫心的托紙揭掉,畫心則減色無神了,即無生命,故名“命紙”。
2、二層:揭下的托紙,有時稍加勻填,即能謂其真畫者,叫“二層”,又叫“魂于”,因其是畫心二層,是命紙畫的靈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亂真的意思。在收購書畫時,有可能遇到這種情況,應特別注意。
3、讓局:就是畫心四邊和裱邊之間留有一分寬的空隙。謂之“讓局”。
4、覆背:就是畫幅背后整個的裱紙。
5、隔界:就是在條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條不同顏色的綾或絹叫“隔界”成叫“隔水”。
6、詩堂:就是直幅畫心上端,掛上一塊紙方叫“詩堂”。一因器心短,經過襯托后比較得體;二是為了題詩贊畫,所以叫“
[詳細...]
- 傳統書畫的裝裱形制
-
書畫完成后常用帛、綾、麻、布(古時多用)以及絹、宣紙等,將作品裝裱成豐富多彩之形制,使之成為一件更加完美的藝術品。傳統書畫裝裱最常見的形制有以下幾種。
對聯對聯一曰楹聯、對子。對聯字數少則三言、四言、七言、十言不限,多則有百言之多。書贈對聯要寫出上聯,下聯為作者簽署名字和鈐印的地方。文字較多要烈軍屬兩行或數行,上聯由右至左,下聯由左至右,此格式稱“龍門對”。有見兩聯均從右至左書寫者,此叫“順龍門”。
手卷手卷亦稱長卷、圖卷。為橫幅,畫面窄長,不能懸掛,用手展閱,故名手卷。蓋自秦直至五代之末,所有手書墨跡,其收藏之法,均用手卷。由于舒卷、檢閱不便,自宋代漸少。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即為手卷裝裱。
冊頁冊頁源于唐,當時稱“葉子”。書畫中的冊,由清頁或通頁連在一起經裝潢成冊,又誤用之冊葉(頁)。活頁,單片,如四尺宣紙
[詳細...]
- 怎樣評品裝裱質量
-
總起來可概括為:根據畫件實際情況與要求,確定裝裱形制及裝式;保護書畫與裝飾書畫相結合;恰當處理裝裱與書畫之間的賓主關系。將上述原則滲透到各道工序之中,其質量要求便是評品的標準。有人簡稱為平、軟、薄、光四個字。
“平、軟、薄、光”四字
一、裱工精細:鑲縫及各種接縫相等。畫心與鑲料裁切齊準,不傷畫意。印章、落款不走形。天地桿配裝合適包粘緊實。砑背光亮。整個裱件厚薄適度、柔軟手感好。
二、舒展大方:裱件的尺寸,長寬比例合理,既要考慮人們的觀賞習慣,又要適合陳列的要求。
三、色調諧調:畫裱之后,要有整體感。冷(藍、綠、紫等色)暖(紅、橙、黃等色),適度,深淺得當。
四、平整潔凈:畫心光潔不沾污,色無脫落,墨無洇散。關于裱件平整與否,是人們談論最多、接觸最廣,至今尚未得到圓滿解決的“疑難癥”
[詳細...]
- 書畫裝裱常識
-
現代書畫作品裝裱.主要分為軸表和框裱.軸裱可以懸掛.收藏時可以卷起來存放、收藏類書畫宜軸裱。軸裱的種類大致分中堂.對聯.條幅.多條屏、手卷等.作為家庭長時間懸掛的書畫作品不宜軸裱.因為掛時間長時字畫都會凸凹不平。現在長期懸掛的書畫作品多選框裱.長期不變形.又美觀。
[詳細...]
- 字畫永遠艷麗的竅門 掛字畫的竅門
-
掛字畫的竅門
居室掛字畫,可以宣染藝術氣氛、開拓視野、增添美感、陶冶情操、怡悅身心。但是,掛字畫相當有講究。下面教您竅門。
1.裝裱加框俗話說“人要裝,畫要裱”,一幅畫裝裱、加框后,即顯露出高雅的魅力。中國字畫、源遠流長,字畫的裝裱,也要相益得彰,顏色要選擇沉穩,與字畫格調統一,應突出居室的高雅的品味。
2.忌多求精不論您的居室寬大或狹小,都應該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懸掛字畫,切不可將山水、人物、書法、風景一應俱全地懸掛于一堂,貪多求全,會使人感到庸俗、繁瑣沉重。
3.色彩應協調字畫的色彩選擇,一定要和居室、家具的顏色相匹配,才會給人以儒雅的感覺。否則適得其反。通常水彩畫宜和淡色墻壁、家具配用,能營造出清新、典雅的情趣。板畫和線條整齊、邊角突出的家具相配,才能顯得沉穩、潔凈、整齊。
[詳細...]
- 中國書畫的裝裱起源
-
中國書畫的裝裱起源很早。古人喜用屏風,屏風畫也需裝裱才能帖上屏風框架。秦漢時的屏風就是經過裱褙的。后漢書記錄,漢恒帝時有《列女屏風》等。當時都是用粗的麻紙、布或帛等在書畫背后復裱一層以起加固保護作用。后來,因舊屏風
上拆下的書畫,需要保存,就發展成了真正意義上裝裱。裝裱書畫既為了保護,又為了給書畫以美觀的裝潢。但古代書畫華美的裝潢還有另一層意義,對帝王而言,是為了顯示其威儀。秦代就提出了"上者不美,不飾,不足以一民"的說法。
至唐代李世民時,據《唐六典》記載,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秘書省有裝潢匠九人,專職官方裝潢。而且,裝潢形式也有嚴格規定,《名畫獵精錄》中記述:"貞觀,開元中,內府圖書,一例皆用白檀香為身,紫檀香為首,紫羅褫織成帶,以為官畫之標志。"當時日本派使臣來我國學習書畫裝潢,唐太宗親自指定張彥遠對他們教授,可以說,日本現今
[詳細...]
- 怎樣學習書畫裝裱
-
自古以來,裝裱技術一直處于保守的狀態,多為父子相授,祖孫相傳。外人欲從事這一職業,必須經過拜師,做幾年學徒,方能出師,進行獨立操作或單立門戶進行經營。隨著裝裱業的發展和各類輿論媒介對裝裱技術的廣泛傳播,這種“拜師學藝”的陳規被逐漸打破。人們可以通過在裝裱專業單位就業,或參加裝裱培訓班,或通過參加實習,或根據專業工具書和錄相自學等方式學習裝裱技術。
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學習裝裱,初學者開始往往感到比較簡單,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難。這是由于對這一傳統工藝缺乏深刻認識而造成的錯覺。作者對學習裝裱的認識是: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難,而且越干越難。所以在學習裝裱的過程中,需要有決心,下氣力,肯于動腦,善于總結,膽大心細,一絲不茍,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初學裝裱者要注意:
第一步先要了解裝裱書畫的專業術
[詳細...]
- 手卷:書畫裝裱的特式 于咫尺之間 展千里之外
-
手卷是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亦稱“長卷”或“圖卷”。它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緊連其兩邊的是“隔水”,后有“拖尾”。“包首”之上貼有“題簽”。手卷是書畫作品中橫幅比較長的形式,一般短的有一兩米,長的有10米以上。因為不便于懸掛,只便于用手展開、邊欣賞、邊卷合。
手卷主要是供文人雅士私人交誼時于案頭展賞之用,往往有“于咫尺之間,展千里之外”的功效。善作手卷者,通常要比一般書畫家在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力上高出一籌,所以其面積和價格之比與其他形制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上,不少名畫就采用手卷的式樣,像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五代董源的《蕭湘圖》,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與其他書畫形制相比,書畫手卷不像立軸、橫披、對聯等形制可以裝潢、點綴居室,它只適于案頭把玩欣賞。正因
[詳細...]
- 字畫裝裱技術
-
1熬糨糊把面筋提出
2要有大案子
3將宣紙繃到案子上再將作品繃到宣紙上待干后裁下
4將作品用綾子和上好宣紙裝裱在一起,注意天地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5陰干后裝軸……
字畫裝裱技術
裝裱古舊字畫,需經過沖洗去污、揭舊補綴、修磨殘口、礬掙全色、刺制裱綾、鑲嵌綾絹、轉邊扶背、砑光上桿等多道工序。但主要可分為:修復畫心、品訂裱式等。
修復畫心古舊字畫有的殘損,有的污臟,修復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去污。畫心因煙熏塵染,質地變黃變黑,如畫面顏色穩固,可將畫心放入清水內浸泡,隔時換水,即可明凈。污跡較重,可用熱水浸泡,或緩緩澆淋開水。畫面顏色受潮返鉛的,可用雙氧水涂抹消除。畫心生霉,有黑有紅,黑霉易涂,紅霉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涂在霉處,稍時再涂雙氧水和淡草酸水,如
[詳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