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畫裝裱的形制及品式
-
中國書畫裝裱的對象,可概括為軸、卷、冊三大類,這些按照畫件形體規定的式樣即為裝裱形制。而每一類中不同的裝裱式樣又稱品式或裝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還有相對獨立的裝裱形式,如軸類之對聯、屏條等。另外,尚有暫不歸類的橫披、鏡心等。
(一)立軸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其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幅字畫還稱“中堂”。
由于歷史等原因,以及人們欣賞習慣的影響,立軸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種裝式。
立軸常見的傳統裝式有:一色裝、二色裝、三色裝、宋式(宣和)裝、詩堂裝、半綾裝、紙鑲綾邊裝、綾鑲絹邊裝、集錦裝、錦眉裝、間隔一色裝、框二色裝、軸背等。
(二)屏
屏亦稱扇屏、屏□(此字上為“戶”部,下為“衣”部)。并以張掛的不同環境,稱其炕屏、臥屏、吊屏及御
[詳細...]
- 人靠衣裝畫講裱裝 行家建議注重書畫整體品位
-
-
在書畫裝裱中適當投入較高成本能提高書畫作品的附加值
拍賣市場上出現的宮廷裝裱舊畫,成交價格往往能比市場行情高很多;兩件水平相當的書畫,一件是原裝原裱,一件是新裝裱,前者價格至少比后者高兩成!
收藏市場水漲船高,書畫“裝扮”情況體現競爭力,特別是舊畫的裝裱甚至可對價格起決定性作用。書畫行家建議市場人士要注重書畫的整體品位,重視裝裱;在裝裱中適當投入較高成本,提高書畫作品的附加值。
奇跡:清代裝裱令文征明作品價格翻40倍
裝裱師鄭于民表示,看似裝飾作用的裝裱,其實更重要的功能是保護字畫。托在字畫后面的那張宣紙非常重要,在行內被稱為“命紙
[詳細...]
- 卡紙框裝裱書畫
-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把托過畫心的書畫放在卡紙框內用于裝飾家居特別是小幅書畫更適合卡紙框,可選擇的色彩.框型更多,簡單不失大氣。卡紙框的另一好處是可以更換同樣大小的書畫懸掛、把原來畫心取出放進新的畫心即可,非常方便。
[詳細...]
- 書畫裝裱不可忽視背面打蠟
-
現在原始手工裝裱書畫正慢慢被機械裝裱所取代、原來書畫裝裱中的畫背牙石打蠟被許多裝裱人員忽略省去,這樣不利于書畫的防潮。
[詳細...]
- 高檔書畫不要用膠裱
-
現在收藏書畫藝術作品的人越來越多、書畫裝裱業也從單一的手工裝裱逐漸進入機械裝裱。許多新參于收藏書畫的人不知道書畫裝裱知識、有些高檔書畫被拿去進行機械膠裱、用膠裱過的書畫就不能再揭裱維護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書畫已毀。
[詳細...]
- 收藏類高檔書畫最好用軸裱
-
書畫作品無論是收藏、投資和裝飾都越來越受大眾喜愛,特別是在裝飾中許多人喜用框裱,這樣顯示好看一些但是做為收藏投資用的書畫作品最好使用傳統軸裱,一:存儲方便、二:交流攜帶方便、同時能更好的保養書畫品相、高檔書畫不宜于長時懸掛。
[詳細...]
- 書畫切莫常揭裱
-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一看原裝裱書畫有些破舊就喜歡重新揭裱、這樣對書畫作品無益、首先是每次揭裱都會有損原作神氣、其次是許多裝裱師技藝不精常常把作品弄得傷痕累累使書畫作品價值大打折扣。因此不要隨意揭裱書畫作品特別是名家高檔書畫更不要交給不熟悉的裝裱師,以免造成損失。
[詳細...]
- 中國書畫裝裱術語詳解
-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副字畫還稱“中堂”。豎式裝。一色裝:畫心由一種顏色的花綾、耿絹、錦綾等材料裝飾。二色裝:畫心由二種顏色的花綾等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三色裝:畫心由三種顏色的花綾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宋式裝:亦稱宣和裝、羅漢裝,其用料、用色均有具體要求,畫心由米色綾隔水、古銅色絹圈、湖色綾天地頭裝飾。詩堂裝:畫心上方鑲接一塊空白紙料,專用于題字賦詩。半綾裝:畫心由綾圈框、紙天地頭裝飾。紙鑲綾邊裝:畫心由一色紙料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綾邊。綾鑲絹邊裝:畫心由綾天地頭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絹“通堂邊”集錦裝:二幅以上小型畫心,同由一塊鑲料裝飾,或鑲接或挖聯。錦眉裝:畫心上下鑲壓錦條。間隔一色裝:亦稱隔斷一色裝,畫心由一色綾料等裝飾,天地頭由紙或綾條間隔為兩半。框二色裝:畫心上
[詳細...]
- 裝裱基本知識
-
一書畫裝裱藝術的起源和概況
中國書畫是世界各國一致公認的東方藝術之瑰寶。伴隨著書畫裝傳統藝術而生發的書畫裝裱工藝,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工藝。正由于有了裝裱工藝,歷代書畫珍品才得以保藏久遠。后來傳到日本以及一些亞洲國家,成為東方別具一格的特有工藝,同樣受到世界各國的珍視。那么,我國這一獨特的民族工藝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樣,書畫裝裱也有一個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1973年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為我們認識這個規律性的問題,提供了極可寶貴的原始資料。這件珍貴文物,"最上橫邊裹著一根很細的竹條,上系有棕色絲繩。"后來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又進一步發現:"丁形帛畫的頂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絲帶,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均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絳帶。"這些具體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觀賞繪畫的
[詳細...]
- 怎么除書畫污漬
-
書畫品相十分重要,一幅好的書畫作品,往往由于一點霉斑、油漬而大打折扣。那么應該怎樣清除這些污漬呢?
霉班:書畫作品因潮濕而生出霉斑,可直接用脫指棉球蘸上酒精,輕輕在霉斑處擦拭,直至除凈為止。
油漬:書畫作品上沾上油漬,可先將吸水紙放在字畫油漬處的上方,然后用熨斗輕熨幾遍,便可除去油污。
墨水:先在污處下方墊上一層吸水紙,然后用20的雙氧水浸濕污斑,并在污處放上幾張吸水紙,壓上重物,待吸水紙染上墨污,便可拿起。若一次效果不佳,可重復數次。
手指污漬:觀賞書畫作品時,手指上的污漬易留在裱背的紙、布上,可用柔軟布料的蘸肥皂,輕擦污處,再用吸水紙擦干。
蠅蟲便污:書畫作品上沾了蚊蠅的便污后,可用脫指棉球蘸點醋淮或酒精,在污點處輕輕擦拭,直到除凈為止。
[詳細...]
- 書畫裝裱
-
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在宣紙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只有經過托裱畫心,使之平貼,再依其色彩的濃淡、構圖的繁簡和畫幅的狹闊、長短等情況,配以相應的綾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藝術性。
沿革書畫裝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帛畫、繒書,至西漢即有裝裱的繪畫出現。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端,裝有扁形木條,系有絲繩,木條兩端還系有飄帶。南北朝時書畫裝裱多赤軸青紙,著名裱工有范曄、徐愛、巢尚之等人。書法家
虞□還著有裝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織錦裝書畫,格調堂皇,高手輩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設“論裝背裱軸”一章專門論述有關裝裱事項。
宋代因書畫繁榮,裝裱亦獲空前發展,多用
[詳細...]
- 中國畫的裝裱
-
中國古代繪畫最早大多畫在帛和絹上,后來更多的畫在宣紙上。因宣紙質地薄軟,容易破損和皺折不平,為了便于觀賞和收藏,必須加厚加固,古人開始在畫心背面托裱麻紙、布帛等材料稱之“裱褙”。為了使裱件典雅美觀,畫心四周鑲上綾、絹等絲織品。破殘污損的古畫哪怕是已經支離破碎,只要經過能工巧匠的揭裱便能使之恢復原貌并能延年益壽。保護國家文物使名人真跡能流傳百世,應歸功于神奇的裝裱藝術。裝裱的款式,可分為懸掛款式與案頭款式兩大類。懸掛款式又分為鏡片、條幅、橫披、對聯、屏條、通景屏等,案頭款式分為手卷和冊頁。裝裱的類別和款式不同,其工序方法也不相同,下面介紹最基本裝裱工藝的工序和制作過程。裝裱工藝大致可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許多小的工序。第一部分為定型備料,包括制漿糊、托復褙、托染綾絹等。第二部分上漿托紙,包括調試漿水、配托紙、潤畫心、上漿托紙、刷漿口、上墻繃平晾干
[詳細...]
- 裝裱工序
-
一、裝裱是古書畫收藏的基本工序。要注意每裝裱一次,原作的精神便減弱一次。因此,必須盡量減少裝裱的頻率和次數。凡裝裱必須請能手。不少古書畫破碎幾乎成粉末,稍一動蕩便毀之無存,沒有一流的裝裱師是碰也碰不得的。還有的古書畫看上去尚且完整,但一經低手裝裱,不但精神減弱,且增加了破碎度,加速了它的老化。因此,古書畫不裝裱不好收藏;而裝裱不好更是對收藏品的一種破壞。裝裱時還要注意不能膠礬過重或打蠟過重,否則易老化。不到萬不得已,不宜重新揭裱,如需揭裱,則慎之又慎。
[詳細...]
- “三分畫,七分裱”
-
我國獨特的書畫藝術及特殊的使用材料,造就了獨特的傳統工藝——裝裱。
裝裱是一種民族味十濃的藝術。俗話講“三分畫,七分裱”就充分說明了裝裱的意義所在。
如何裝裱才能更好地提高作品的藝術性,更好地保存字畫,從古自今,無數的裝裱師、藝術家都在努力探索著,在技術、材料、格式等諸多方面都不推陳出新,將裝裱技術一步步推向前進。
現代,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文化品味的提高,對傳統裝裱藝術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使原來需幾十天才能完成的裝裱工藝在一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就能完成的快速裝裱便應運而生了。
淄博商廈古玩文化廣場將快速裝裱作為經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但潛心研究傳統裝裱的優勢,更是與現代生活的要求相結合,一是在原材料的選擇上保證了裝裱的高質量,二是根據顧客的要求在格式上不斷創新求變,既有傳
[詳細...]
- 談談裝裱美學
-
“書畫賴有裱裝助,乃能掛壁增光輝。”裝裱是書畫藝術創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僅使書畫作品便于觀賞、交流、收藏,保管,而且直接影響到書畫作品的審美效果。因此,淪裝裱,就不得不論及裝裱美學,裝裱也稱“裱褙”,最初主要是從保護書畫作品的實用角度考慮的。早期的裝裱質量并不理想。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自晉代以前,裝背不佳,宋時范嘩始能裝背。”清代馮武《書法正傳·雜識》亦載:“晉代裝書,真草渾雜,背紙皺起,范嘩裝冶,差為小勝。”可知那時的裝裱,即使像范曄這樣的名手也只能達到大致能看得過去的水平,是很準談得上裝裱美學的。但裝裱作為一門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成熟。因此它自身的發展也必然和我國傳統的諸多工藝美術一樣,遵循一定的美學原則,超越實用目的而注重追求審美效果。
相傳,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齊人記載的工藝史籍《考工汜》中,就揭示了“天有時
[詳細...]
- 裝裱畫與材料
-
書畫作品的皴平方法、裝裱方法及裝裱畫和裝裱成品材料ZLO019本發明涉及一種書畫作品的皴平方法和一種裝裱畫的方法及用該方法得到的裝裱畫和裝裱畫用的成品材料。
本發明亦可解決如下兩大問題:
1、解決了千百年來人們期待自己也能對自己的作品簡單象字畫裝裱師一樣地進行藝術裝裱的熱望;
2、改變了人類近千年來裝裱傳統,大大地提高了裝裱的精度與決定性地突破了其表現的局限。
優勢:本商品所獨具特色的成品材料加上原來世界上已經流行的同類商品就能輕易地變化成為多出幾十倍以上的不同畫框,與像框裝裱形態的新商品,如果再加上多種顏色的設計與變化的搭配,就會比同一個畫框得出多出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商品。它的商業價值不僅可觀,而且回收資金的速度很快,也是最安全最快的投資選擇,可以說是沒有風險且回報可觀的巨大持久性的投資事業。
[詳細...]
- 國畫的裝裱
-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高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霉、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出上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跡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桿成版面。傳統的裝
[詳細...]
- 舊字畫也能“起死回生”
-
在澄海博物館有一位人稱“彬雅老”的老裱畫師陳有毖,他今年已89歲高齡了但仍有著一手過人的裱畫技藝。他從事字畫裝裱至今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裝裱技法,他不僅對一般字畫能裝裱得熨熨貼貼,而且對殘破的舊字畫也能“起死回生”。字畫裝裱是一項費神的精細活。
裱畫老字號家傳百多年
陳有毖出身于澄海樟林北聯的一個裱畫世家。陳有毖的祖父創下“彬雅齋”的金字招牌相傳至今。陳有毖現在也已將技藝傳給了兒子陳貞平,陳貞平從事裱畫至今出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
近日記者在澄海博物館走訪陳有毖老人,只見老人面容清秀,除了背駝耳聾之外,手不顫眼不花,思維相當敏捷。老人平時就住在博物館二樓西側一個大裱畫室的隔間,每天除了裱畫外極少下樓。據博物館的同志介紹,陳有毖老人裱畫融京、吳南北兩大流派,取長補短,在配色、用料、工藝方面相
[詳細...]
- 裱畫也需細中有細
-
1、暫不裝裱的書畫片不可隨便折疊摞起,否則存放時間一久就會從折疊處折斷,或在折處留下黑色折痕,以至裝裱后影響美觀。如果要臨時欣賞,切不可用圖釘釘于墻上或用漿糊粘于墻上,否則會直接損壞書畫片。正確保存書畫片的方法是:可將書畫片下面襯一層幅面相當的薄宣紙或皮紙,以紙卷為軸將書畫片卷起,并用白紙或塑料膜包裝,放在畫盒內或書櫥內。 2、書畫裝裱后更應妥善保存,存放在地方首先要考慮防潮、防蛀、防鼠、防霉爛、防玷污等。可將每件書畫裝入一個塑料袋或布袋,也可用白紙包好,存放時要平放,切勿豎置,更不要在書畫上面放置重物使書畫受壓。如果有條件,可根據書畫規格配制畫盒,并在盒內放些樟腦和吸潮劑。 3、書畫裱件存放時不宜卷得過緊或過松,更不可反卷。如果卷得過緊,天地頭兩側就會留下畫心與邊料接縫的壓痕,影響書畫的美觀,還可能導致裱件的變形或出現脫落;如果卷的過松,容易折
[詳細...]
- 古舊書畫裝裱的主要工序
-
中國的書畫是東方藝術的瑰寶,書畫裝裱又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對于保存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傳播人類精神文明,發揮了特殊的積極作用。揭裱古舊書畫是一項非常細致,復雜的工藝過程。必須經過“去臟污”、“揭畫心”、“修補畫心”和“全色”等四道工序。才能達到恢復古書畫的原貌。下面簡單介紹主要工序:一、制定修復方案1、針對書畫的破舊情況,作者等一一記錄,并制定操作步驟,如清洗方法,托補的措施等等。2、裁剪畫心以外的廢舊布料。3、如發現畫心上存在蟑螂等動物排泄臟物,用裁刀或鑷子等工具,細心地輕輕地剔除。二去污常見的有水漬、陳油漬、油漆漬、墨漬、印泥油漬、鐵銹漬、血漬、霉漬、泛鉛和走油等污漬,可針對不同的污漬采取對癥下藥的具體去污措施。去污的原則是:清水無法解決再選去污劑;傳統方法無法解決時,再慎用化學藥品。必須記住:濫用藥品和漂白粉,會損傷畫面,毀壞
[詳細...]
- 怎樣從裝裱形式來辨別書畫的真偽
-
裱與書畫本身的關系要間接一些,但有時也可作為鑒定書畫的有力佐證。各個時代的綾、錦,其花紋、色澤多不相同,裝裱的式樣也有出入。前人的收藏印多蓋在裱件的接縫上,這就必然同裝裱形式有密切的關系。如著名的宋“宣和裝”,故宮博物館藏的梁師閔《蘆汀密雪圖》是個較典型的例子:玉池用綾,前、后隔水用黃絹,白麻箋作拖尾,連本身共五段。玉池和前隔水之間蓋“御書”葫蘆印,前隔水與本身之間蓋雙龍璽及年號璽各一,本身與后隔水之間蓋年號璽二,拖尾上蓋“內府圖書之印”,共用七璽。“宣和裝”雖有例外,但這是比較標準的格式。不少贗跡上的偽宣和璽,往往是漫無規律,亂打亂蓋。金章宗也用七璽,染清標常在前、后隔水上用兩印。乾隆用五璽、七璽、八璽、十三璽不等。這些都各有他們的習慣。
裱工的一般情況是清中葉以前卷子拖尾短,所以比較細;嘉、道以后拖尾長,卷子就粗了。民間裱工南北傳授不同
[詳細...]
- 古畫揭裱注意事項
-
◇忌用化學膠水、化學漿糊、玻璃膠紙等修補古籍。
中國古籍的紙張,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紙,而現今通用的化學膠水、化學漿糊及玻璃膠紙對中國式紙張具有極強的腐蝕力,一般不隔多時,便會使紙張變質黃脆,觸手即碎,故而絕不可用。正確方法應為采用天然面粉漿糊,調以麝香、花椒,可達到修復與避蟲雙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時無法具備以上條件,也應寧可暫時不修,待請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復,絕不可倉促濫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紙夾襯古籍。
許多民國版本的拓片、字帖、紙墨拓工皆屬精良,可版面之上卻是黃斑累累,令人扼腕。這是因為民國時期的一些書賈作坊,貪求省惜工料費用,采用了一種叫作“油光紙”的紙張(當時流行的一種廉價的西式工業法制紙),作為字帖的襯紙。由于西式紙酸堿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蝕力,以致許多民國舊帖慘遭“黃斑之厄”。這一遺憾,也使得
[詳細...]
- 歷代裝裱名著
-
《裝潢志》——周嘉胄著
全書共分四十二題,對揭洗、修補、全色、鑲嵌、覆背、上下壁、安軸上桿、上貼、加繩圈、貼簽、襄函等提出了具體要求,說明了裝裱書畫碑帖的各種技術、格式、設備、工具等,敘述的先后體現了裝裱的工藝過程,闡述最為系統和全面。
《賞延素心錄》——周二學著
本書從九種古籍中錄了有關裝裱的章節,依照唐、宋、元、明、清的時代順序排列。文中介紹了許多裝裱和修補破畫的經驗,兼及畫叉、畫案和畫匣的形制。它與《裝潢志》可稱為書畫裝潢學方面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姊妹篇。這兩卷書,篇幅不長,但都精而不苛,簡而又要法盡精到,悉有成效,誠墨寶金湯,繪事干城,是中國明清兩代裝潢技藝的寶貴總結,一向為裝裱家所手自傳抄,視為雙壁,奉為圭臬。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著
書中對裝裱
[詳細...]
- 中國書畫裝裱簡史
-
書畫裝裱,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生與發展,對于保存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傳播人類精神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國最早的繪畫、文字,大都給制在器物上,鐫刻到石頭、金屬、獸骨以及竹木上,給收藏和傳播帶來了很大困難。當縑帛(后來的紙張)問世后,繪畫技法才得以施展與提高,文字也由單一的實用發展成為書法藝術。縑帛的發明,無疑是推動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促使裝裱工藝降生的重要物質條件。而絲織、造紙與書法、繪畫的相互作用,又導致了裝裱工藝的升華。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書畫裝裱也有一個從無到有、由淺而深的發展過程。1973年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為我們認識這個規律性的問題,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后來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對于研究書畫裝裱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詳細...]
- 古畫揭裱當慎重
-
收藏書畫的朋友,時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古舊書畫的揭裱。大多數的書畫收藏者購得古舊書畫后,便很隨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這是斷然不可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一件古舊書畫作品的成全與毀壞以及壽命的永暫。
古舊書畫能不重新揭裱的盡可能不要揭裱,因為每揭裱一次,要經過熱水悶燙、清水淋洗、化學藥品洗霉去污和修補、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費很多時間,這些無疑會使古舊書畫大受損傷。所以古人曾說古舊書畫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爛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
揭裱古舊書畫,尤其是具有珍貴文物價值的古舊書畫,一定要找那些經驗豐富、技藝高超又認真敬業的裝裱師。北京、上海、蘇州等地都有專業的書畫裝裱店和技藝上乘的裝裱師。如北京琉璃廠的榮寶齋是國有企業,負有保全救護文物的責任。他們接到古舊書畫,須經過研究討論決定如何揭裱后才分配專人操作。切不可為了圖省事省
[詳細...]
- 書畫裝裱書畫裝裱的形制及品式
-
中國書畫裝裱的對象,可概括為軸、卷、冊三大類,這些按照畫件形體規定的式樣即為裝裱形制。而每一類中不同的裝裱式樣又稱品式或裝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還有相對獨立的裝裱形式,如軸類之對聯、屏條等。另外,尚有暫不歸類的橫披、鏡心等。
(一)立軸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其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幅字畫還稱“中堂”。
由于歷史等原因,以及人們欣賞習慣的影響,立軸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種裝式。
立軸常見的傳統裝式有:一色裝、二色裝、三色裝、宋式(宣和)裝、詩堂裝、半綾裝、紙鑲綾邊裝、綾鑲絹邊裝、集錦裝、錦眉裝、間隔一色裝、框二色裝、軸背等。
(二)屏
屏亦稱扇屏、屏□(此字上為“戶”部,下為“衣”部)。并以張掛的不同環境,稱其炕屏、臥屏、吊屏及御
[詳細...]
- 裝裱箴言
-
知重裝潢:一時好事,靡然向風,知裝潢之道足重矣。——《裝潢志》
寶書畫者,不可不究裝潢。——《裝潢志》
竊謂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裝潢志》
書畫不裝潢,既干損絹素;裝潢不精好,又剝蝕古香。——《賞延素心錄》
裱房:裱房惡低濕而憚風燥,喜溫潤而愛虛明。裝板須高,利畫堅挺,必安地屏,杜濕上蒸。——《裝潢志》
佳候:已涼天氣未寒時,是最善候也。——《裝潢志》
已涼天氣未寒時最為佳候。——《長物志》
裝潢書畫,秋為上時,春為中時,夏為下時,暑濕及沍寒俱不可裝裱。——《長物志》
用糊:凡煮糊,必去筋,稀緩得所,攪之不停,自然調熟。——《歷代名畫記》
霉候不宜久停,經凍全無用處。——《裝潢志》
墨以膠成,裱以糊就。調用
[詳細...]
- 術語名詞解釋
-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副字畫還稱“中堂”。豎式裝。
一色裝:畫心由一種顏色的花綾、耿絹、錦綾等材料裝飾。
二色裝:畫心由二種顏色的花綾等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
三色裝:畫心由三種顏色的花綾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
宋式裝:亦稱宣和裝、羅漢裝,其用料、用色均有具體要求,畫心由米色綾隔水、古銅色絹圈、湖色綾天地頭裝飾。
詩堂裝:畫心上方鑲接一塊空白紙料,專用于題字賦詩。半綾裝:畫心由綾圈框、紙天地頭裝飾。紙鑲綾邊裝:畫心由一色紙料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綾邊。
綾鑲絹邊裝:畫心由綾天地頭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絹“通堂邊”集錦裝:二幅以上小型畫心,同由一塊鑲料裝飾,或鑲接或挖聯。
錦眉裝:
[詳細...]
- 裝潢專著
-
《裝潢志》——周嘉胄著全書共分四十二題,對揭洗、修補、全色、鑲嵌、覆背、上下壁、安軸上桿、上貼、加繩圈、貼簽、襄函等提出了具體要求,說明了裝裱書畫碑帖的各種技術、格式、設備、工具等,敘述的先后體現了裝裱的工藝過程,闡述最為系統和全面。
《賞延素心錄》——周二學著本書從九種古籍中錄了有關裝裱的章節,依照唐、宋、元、明、清的時代順序排列。文中介紹了許多裝裱和修補破畫的經驗,兼及畫叉、畫案和畫匣的形制。它與《裝潢志》可稱為書畫裝潢學方面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姊妹篇。這兩卷書,篇幅不長,但都精而不苛,簡而又要法盡精到,悉有成效,誠墨寶金湯,繪事干城,是中國明清兩代裝潢技藝的寶貴總結,一向為裝裱家所手自傳抄,視為雙壁,奉為圭臬。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著書中對裝裱發展歷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對如何組裝書畫,如何煮糊、修補、裝軸等作了言簡賅
[詳細...]
- 淺談古書畫揭裱修復過程中的保護
-
古書畫的保護技術,是根據書畫制成材料的損壞原因,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防止或減緩外界因素對書畫的破壞作用,并對已糟朽破壞的古書畫進行揭裱修復,盡可能恢復原件的歷史面貌。這就需要依靠傳統保護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以保護,并對畫心進行裝裱保護,最大限度地延長古書畫的壽命。
在揭裱的過程中能夠破壞古書畫的因素很多,裝裱修復人員在揭裱古書畫操作過程中,遇上不適宜的天氣和季節的變化及室內的溫濕度、光線?主要指陽光照射?、有害氣體、灰塵、害蟲、霉菌等諸多的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古書畫裝裱的質量。在這一方面,古人實踐中積累了不少關于保護書畫的經驗,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說:“已涼天氣未寒時,是最善候也。未霉之先,候亦佳。冬燥而夏溽,秋勝春,春勝冬夏。夏防霉,冬防凍。”可見一年四季中以秋天和春天是裝裱書畫的最好季節,所以說天氣的變化便成為導致書
[詳細...]
|
-
-
|
|
之谷·拾遺
北京市朝陽區廣澤路2號慧谷根園仁愛胡同 3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