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保護油畫
-
一幅油畫如果保存得當,可數百年不變顏色,反之,則可能發生色層的龜裂、脫落和變色。那么,怎樣保護你的油畫免受損壞呢?
一、可在畫布背面薄薄地涂上兩層預先溶解在松節油中的天然蜂蠟,能完全防止潮濕空氣的浸入而造成損害。
二、油畫要避免陽光的長期直射,因為紫外線對色彩的破壞性很大,會造成褪色和變色。
三、儲存油畫的屋子要注意通風和防潮,盡可能離洗澡間、廚房遠一些,注意防止灰塵、油煙對畫布造成的損壞,房間內應保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受潮的畫一定要慢慢陰干,切忌暴曬,否則畫面容易脫落。
四、油畫切忌將兩張畫面對貼。避免氣溫升高使畫面粘連,導致油彩脫落、畫面受損。
五、卷油畫時要使畫布朝里,畫面朝外,外面卷一層紙筒,然后再用塑料布裹上,防止畫裂。
六、墻上掛的油畫如果落上灰塵,可以用微濕的干凈布輕輕地擦。
[詳細...]
- 如何鑒別中國油畫
-
油畫,即可稱之為“西畫”,是來源于西方的藝術門類。明、清兩朝的外國傳教士將其帶入中國,逐漸被人們認可,在我國藝術門類里有了一席之地,我國人民真正接受此門藝術也不過百余年的歷史,而真正系統學習的專業人員更是少之又少。這些人我們稱之前輩畫家,如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劉海粟、嚴文、龐薰、常叔鴻、吳大羽、唐一禾、陳抱一、王悅之、衛天霖、許辜之、倪貽德、丁衍庸等。他們是經過留學,真正掌握了技法的專業畫家,是我國西畫藝術的開拓者,是劃時代的人物,是我國的西畫藝術大師。前輩畫家不僅把西方藝術的美帶給了我們,更重要的是讓西方的藝術在我國生根開花結果,培養了大批的西畫人才。當我們今天觀賞這些藝術作品時,仿佛看到歷史的發展,看到西方藝術舞臺上也有我們中國人的席位,看到這些藝術家們坎坷的人生、求學的愿望,同時也
[詳細...]
- 書法欣賞的幾個要點
-
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是正確進行書法欣賞的基礎;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是進行書法欣賞的關鍵。
書法的審美標準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這里,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一)書法的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
[詳細...]
- 欣賞國畫的幾個內涵
-
外表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以下幾項是否精美。
畫工
畫家的作品,可表現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體現,我們往往主觀批判該畫的好與壞,就是受畫工的影響最大。
書法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印章
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畫家的印璽、題字者私章、閑章、收藏印章、欣賞印章、鑒證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印章位置,都在評價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鑒賞家的印鑒,可佐真偽。
裝裱
中國畫的裝裱獨具一格,常
[詳細...]
- 中國畫題畫之學問
-
西洋畫畫滿,中國畫留空。中國畫的空白引出了題中國畫的能力和學問,使中國畫成為詩 或文 、書、畫、印四者有機結合的綜合藝術。不管如何綜合,有一個原則不能變,即必須以畫為主,否則不啻中國畫的異化。
清錢杜《松壺畫憶》:“畫之款識,唐人只是小字,藏樹根石罅,大約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始有年月記之,然猶是細楷一線,書無兩行者。惟東坡行款皆大行楷,或有跋語三五行,已開元人一派。”清方薰《山靜居畫論》亦云:“古畫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樹腔石角題名而已。”二人所言,不煩取證。即如日本京都高桐院所藏中國畫《山水圖》,曾被認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作品,后因從中央的松樹上方發現小小題識———“李唐畫”的落款,方始斷為南宋初期宮廷畫家李唐所作。
[詳細...]
- 中國畫傳統顏色
-
在中國遠古繪畫中,色彩一直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直至唐宋,中國繪畫幾乎都是重色的。甚至在明清之前,中國繪畫的名稱不是現代所稱“中國畫”,而是用色彩中的兩種顏色名稱--“丹青”為其命名,由此可見色彩是中國繪畫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之際,在色彩的探索、研究和運用上,已相當成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用色原則和方法。南齊的謝赫將中國繪畫特有的設色規律和用色原則加以總結,在《古畫品錄》的“六法”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敷彩制形理論。在色彩的運用上,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走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中國繪畫不以客觀環境為依據,崇尚人的主觀感受,從來就不重視“光”的作用,更不認為在不同光線條件和空間環境中色彩會有微妙的變化,認為世界上所有物體的
[詳細...]
- 國畫名詞常用術語
-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本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都市獨特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山水、花鳥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料。到五代、兩宋、流派繁多,為高度發展階段。元化水墨畫盛行。明、清和近代,大體錄襲前規。在各個時期中,都出現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畫家。在世界美術領導或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并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另外中國畫,還有著獨特的裝裱形式,起到襯托畫體的作用。
宗教畫
宗教畫
[詳細...]
- 徐悲鴻《鶴》真偽辨析
-
在國內拍場不時看到依照大師真跡克隆之偽作,《鶴》正是屬于這類的一張假畫。
贗品《鶴》款書“煥章宗兄惠存,壬午春悲鴻”。查“壬午”為民國三十一年,即1942年,正是徐悲鴻大師個人畫風已然成熟,創作精力旺盛之年。但如此拙劣的偽作與悲鴻大師真跡可謂南轅北轍。
其實,悲鴻大師的真跡《病鶴詩意圖》并不是畫于1942年,而是畫于1932年,真跡上紀年明明白白寫得是“壬甲”,造假者私自篡改了一字變成了“壬午”,竟一下子往后推了10年。
真跡尺幅(82×48cm),上款為“玉岑先生方家雅教”,可知是悲鴻大師畫給謝玉岑的。謝覲虞(1899-1935),字玉岑,
[詳細...]
- 書畫印章鑒別有法
-
書畫印章鑒別有法
鑒別書畫真偽之道,因書畫作者的風格和技法、書畫用紙和帛絹、書畫裝裱、書畫題跋等的不同而不同,書畫家的印章及鈐用,成為鑒別書畫作品真偽不可忽視的內容。
印,古稱印信,最常見的有姓名印、賞鑒印、收藏印、雅語閑章印、室名堂號印等。唐宋作品蓋有印章者甚少,不過,舉凡書畫是出自名人手筆的,多經過行家的過目及藏家賞鑒,會留下行家或藏家的印章。如經過明唐寅所鑒之作,就會出現“六如居士”的印章;如果是出自宮中的書畫作品,就會蓋有皇上的“御覽之寶”。
從印章制作材料鑒別真偽。現當代書畫家喜用的印章常以翠玉、瑪瑙的石質為多,但在宋以前多為銅印,間有象牙、犀角之印。元代王冕始用花乳石為名章。明中葉以后,始有青田
[詳細...]
- 說硯--在西漢時期即已使用
-
硯,在西漢時期即已使用,湖北荊州鳳凰山西漢墓出土了硯,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端硯產于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端溪,唐代就極出名,李賀有詩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巖石來制硯。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歙硯產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縣是縣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硯與徽墨乃是“文房四寶”中同產一地的姐妹。歙硯的特點,據《洞天清祿集》說:“細潤如玉,發墨如饑油,并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云月異象。”端硯資源缺乏,名貴者已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仍有鏤刻工極細之藝術大硯出產。
[詳細...]
- 端硯--由來就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極品
-
端硯,由來就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極品。它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
[詳細...]
-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
歙硯中國名硯類名,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硯始于唐代。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后,歙硯名聞天下。
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 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后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采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詳細...]
- 感受文房四寶文化――硯
-
端硯歷來被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得到一塊端硯,上面有一種花點,碧玉晶瑩,凡見到此硯者都贊不絕口,稱之“青花”,李商隱在“青花”硯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幾個字據說它磨出來的墨不僅不結冰,而且還“香氣襲人”。
硯,是磨墨器,又稱硯臺、硯田、墨池、墨海、墨盤。自古以來,硯的類別各異,品種繁多,從硯的質地分可分為玉硯、銀硯、銅觀、鐵硯、陶硯、瓷現、石硯、漆硯等,然而最普遍、最實用的還是石硯。劉禹錫《送鴻舉游江西》詩中寫道:“使君灘頭揀石硯,白帝城邊尋野蔬。”硯臺有多久歷史?是誰發明的?據《古今事物考》說;“自有書契,即有此硯。蓋始于黃帝時也。一云子路作。”
那么
[詳細...]
- 清·朱彝尊銘隨形端硯
-
硯臺在我國文明史上和紙、筆、墨一樣對傳播文化藝術起著極其重要作用,在“文房四寶”中因觀賞價值最高,被譽為“四寶之冠”,受到古今文人雅士的喜愛。
朱彝尊銘隨形硯,長17.3厘米,寬11.6厘米,高2厘米,硯背刻篆體銘文:“抱璞深藏,器惟求舊;巖石鐘靈,神奇護守;于萬斯年,與世同壽;寶之藏之,庶幾不朽。朱竹垞識。竹蜵。”以銘說硯,此硯舊硯石所制,且未經過人工刻意雕琢,保留石硯本身原型,返璞歸真,典雅古致。硯臺形制雖未經雕琢,但硯臺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石色深紫凝重,敲若擊泥,近于無聲;石質細膩純凈,通體無一絲雜質,以指和水試硯,膩潤滯手,發墨異常,極品端硯品質一覽無余。
[詳細...]
- 現代端硯收藏價值初現
-
端硯愛好者收藏端硯時,多結合端硯的藝術感、雕工、石材等綜合考慮,現代端硯正是在滿足愛好者們這種心理下逐步得到發展并形成現代風格的。
一直以來,人們對古硯的癡迷就如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擁躉情結般,割舍不斷。但是,近年來,由于與我國文化同源的日本、韓國等國家端硯愛好者的追捧,加上國內文房四寶等藝術品市場的興起,端硯有了新的發展。
特別是隨著端硯雕工藝術步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端硯工藝美術大師也不斷涌現,端硯的收藏便形成了一個嶄新的高潮。端硯愛好者們在收藏端硯的時候,已經不再僅僅拘泥于對硯石坑種的選擇,而是結合硯的藝術感、雕工、石材等各種因素,綜合考慮。現代端硯也正是在滿足愛好者們這種心理下逐步得到發展并形成現代風格的。
工藝大師作品受認可
目前,在端硯工藝美術界,耳熟能詳的全國
[詳細...]
- 濡毫寫春秋 賞硯明事理
-
這是一方上好老坑端硯,方形,材質優良,潘振節繪像,胡菊鄰奏刀,若作評語,惟有雅字可及意境。
賞此硯時,我想到了另一方硯臺,那是一方巨硯。曾經在報上獲知,某地某人制某硯,形體之大,分量之重,前所未有,于是致函吉尼斯總部。申請世界紀錄,國人一時傳為“美談”。
相形之下,此硯便見“絀”了。它小,12.5厘米見方,不及“吉尼斯”巨硯千分之一;它薄,僅厚1.6厘米,而“吉尼斯”巨硯巍峨如山,嘆為觀止;它紋飾簡單,硯面僅四圍刻細挺硯緣線,硯底淺刀細筆刻雅道人像,線細若游絲,與石品銀線絲絲相依,不分你我。“吉尼斯”巨硯則熙熙攘攘,千山萬水,繁不勝繁。不如此,不顯其大,不見其功,更不知其價值幾何…&h
[詳細...]
- 文房四寶之首:瓷硯的文人氣息
-
康熙五彩瓷硯
古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一出現就和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伴隨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記載著崢嶸歲月,銘刻著沉浮變遷。中國古硯,材質繁多,類型各異,不但書寫了文化,而其自身也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文化體系和種類。古硯總體上分為四類:隸匠硯、貴族硯、文人硯、民俗硯。而石、陶、瓷、磚瓦、玉翠、水晶、化石、象牙、金、銀、銅、鐵、竹木骨角、琉璃、漆沙等這些龐雜的材質都可以制成一方與眾不同的硯。在北京,就有這樣一位收藏者,八年的收藏經歷中,收藏了幾百方古硯,造型不一,材質眾多,而他最為獨特的藏品就是那一方方精美的瓷硯。
姚遠利先生從小就非常喜歡硯臺以及和硯臺有關的東西,但是就在八年前,他才真正有機會來實現這個近五十年的愿望——收藏古硯。最開始姚先生收集傳統的四大名硯,收藏了一段之后,覺得自己的收藏應該有些特色,與眾不
[詳細...]
- 清代三多九如坑仔巖端石硯
-
硯寓儒雅內涵的美妙,只有玩硯人玩到像玄奘法師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種程度,你才能真正感覺到。
過去記錄文字或繪制圖畫,所需要的是黑色的墨,或紅、黃、藍、綠等礦物顏料。硯是研磨工具,工具的優劣,在于硯的材質。出于廣東肇慶的端硯,是舉世公認最好的硯石。無怪乎往昔的王公大臣和文人學士對他是那么的鐘愛。時至今日,書畫家、收藏家和不少官員對優質的端硯孜孜搜求,也不是沒有道理。都知道,名硯是分級的,尤其是端硯,它有三大名坑:老坑石、坑仔巖和麻子坑?過去老坑中的大西洞、水歸洞石,也即是光緒十五年?1889 后,所謂的張?之洞 坑石,世間顯赫有名。1972年重開老坑,大西洞、水歸洞兩洞挖通,現在通稱老坑 。用三大名坑的硯石做的硯臺,尤其是老坑石,與其他坑石比較,簡直有天壤之別。
這方坑仔巖端石硯,長23、寬15.5、高
[詳細...]
- 洮硯的工藝特征與收藏鑒定
-
漢 石硯
漢石硯
直徑13.2厘米,高2.8厘米。1983年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硯體扁薄略呈圓角方形,為天然鵝卵石制成。附圓柱形研石,直徑3.2厘米,高2.2厘米,中間有切割痕兩道。硯面及硯石均殘留朱、墨痕跡。同出尚有大小不一墨丸數粒。南越王為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眛.此硯的出土為了解西漢初期嶺南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秦漢時代硯形特點提供了形象資料.
漢 長方石硯
漢長方石硯
長17.2厘米,寬8.4厘米。廣州市先烈路塘望崗出土。廣州市博物館藏。
硯為長方形,一端呈圓形,硯面中開長方形硯堂,硯面底凹凸不平,琢鑿痕跡明顯。硯底一端向上收斂呈船底形,此硯形式在漢硯中實屬少見。
[詳細...]
- 文房小器:硯滴--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
-
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里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于是出現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
古人對硯滴的定義比較模糊,易和水盂相混淆,分辨不清。《陶雅》中說,有嘴的稱硯滴,“水丞,謂之水滴,又謂之蟾注”,顯然,這里把水盂(水丞)和硯滴混淆了。《飲流齋說瓷》中說:“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歸矣。古者以銅,后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曰滴,不名曰盂。”也是一個模糊概念,“貯水不多者”,既不準確,也不科學。
硯滴是什么,如何定義?——往硯中注水的
[詳細...]
- 話紙--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東漢蔡倫采用多種原料和改進制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于紙的廣泛使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歷史推進到全面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品。宣紙產自宣州府(今安徽涇縣),自唐以來,歷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樹皮制紙,后逐漸擴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幾種原料。宣紙的特點是: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經久不壞,并善于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濕,變化無窮。古代詩人謄為:“滑如春冰密如繭”,并被稱作“紙中之王”和”紙壽千年”。宣紙的品種多達五六十種,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書畫皆宜,生宣上礬后即為熟宣,因著水不洇,經得多次皴
[詳細...]
- 感受文房四寶文化――紙
-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采用什么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采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后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后,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后,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于絲織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于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ldquo
[詳細...]
- 中醫文化—漫話中醫處方與文房四寶
-
造化的確是垂青有心之人,酬謝勤勉之士。常用于書畫、包括書寫中醫處方的宣紙,就是被無意中發現的。宣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籍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于唐。《舊唐書》記載,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宣城郡獻紙尤為精美。到南唐時,后主李煜監制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于一時”,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宋代大畫家李伯時,曾用澄心堂紙畫了一幅《五馬圖》,流芳百世。歐陽修曾經用這種低吸墨的澄心堂宣紙起草《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并送了若干張給大詩人梅堯臣。梅堯臣收到這種“滑如春冰密如繭”的名紙,竟高興得吟道:“把玩驚喜心徘徊”。澄心堂紙在唐宋時期名貴難求的程度,由此可以想見。關于宣紙的由來,迄今尚無可靠的文字考證。在宣紙產地安徽宣城涇縣
[詳細...]
- 紙的選擇方法--質地柔韌厚密
-
質地柔韌厚密:
選擇紙張的時候質地是最重要的,質地不佳的紙既容易損筆,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紙,莫不以品質見稱,如澄心堂紙「密如璽」,玉板宣「柔韌、耐久」。紙質堅韌緊密是最好的,選擇時以目測就可以知曉。
色彩潔白:
紙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質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紙。潔白無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為原料,蜀牋則「以浣花潭水造紙」,都是實例。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純潔白,才是本性佳之紙,但染色之紙不易傳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后能放在故宮博物院,還是避免使用的好。潔白不潔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
表面光澀適中:
紙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澀之分;光滑固易行筆,但若過滑而筆輕拂而過,便無筆力可言,若粗澀則與之相反,易得筆力,但過澀則難于施筆,易損筆鋒,所謂「細而不澀」也。這個可憑視
[詳細...]
- 徽墨--中國“文房四寶”之一
-
徽墨 , 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因產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品種繁多,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凈煙、減膠、加香等。
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種名貴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是書畫家的必備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書畫,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于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在工業制圖、裝潢美術、印刷、醫藥、描瓷等許多方面,徽墨也有廣泛應用。
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詳細...]
- 翰墨情緣——程茂全的書法藝術
-
程茂全是近年來活躍在中國書壇的青年書法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為人以及深厚的書法功力使其贏得了書界的贊譽。
茂全,字淳一,出身于書香世家,幼時隨父習畫,從父親那里受到了藝術的啟蒙,并從那時起開始接受中國書畫的熏陶。幼年時代從師于書法家黃高漢先生學習書法;12歲拜書法藝術大家、中國現代章草大家鄭誦先先生研習書法,從顏體入手,后遍臨北碑南帖,在誦老的指導下又主攻章草,從此他與翰墨結緣。著名書法家啟功、蕭勞亦對其書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88年后考入首都師范大學得教于博士生導師歐陽中石先生,使茂全的書藝日臻成熟。他的草書古樸雄渾,極具傳統功力而又不失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從他的書作看,書法自然,字字有勢、字字有態,在他書法的線條筆墨中可以清晰表現出書法藝術的韻律美、動態美以及和諧的力度美。茂全認為草書最能抒發人的情感,也最能體現人的藝術意境,因此他
[詳細...]
- 感受文房四寶文化――墨
-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于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于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于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來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詳細...]
- 有關墨的小知識--墨的歷史也比較久遠
-
墨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僅次于筆。早期是利用天然的石墨或蒸煮后用鬲、鼎之腹下的黑胭脂即炭黑。在竹木簡牘上一度用漆書,秦晚期出現了調制成型的墨丸。
秦漢魏晉南北朝分石墨、油煙墨和松煙墨。松煙墨是以松煙、丁香、麝香、乾漆和膠制成。手握成丸,亦稱螺。
魏出現了制墨名手韋誕(仲將),用上好醇煙做原料制墨,史稱“仲將之墨,一點如漆”。此時墨質松軟,做成丸之形。
隋唐五代宋墨,隋唐制墨業有北方的上谷與潞州。唐末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易水墨奚超渡江遷居歙州,制墨貢南唐,得到統治者賞識,于是賜奚超姓李氏。由奚超開辟的歙州制墨業至其子時,始集大成。制墨原料仍用松煙搭配珍珠、玉屑、龍腦等材料,還要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南唐制黑業工藝在五代十國時期居全國之首位,主要產地是皖南歙州,奠定了宋代以至元明清制墨手工
[詳細...]
- 研墨方法--墨色要細潤,正確的研墨方法很重要
-
墨色要細潤,正確的研墨方法很重要。研墨要用清水,倒水要適量,不要太多。好墨研時細潤無聲,差墨研時聲音粗糙。
拿墨時,食指要放在墨的頂端,拇指和中指夾在墨條的兩側。磨的時候要輕,按下去時稍微重一點。磨墨要慢,用力要勻。過去有一種說法叫磨墨如病,好象生病的樣子,其實它不是生病,為什么呢?因為太快了打滑,磨不下來。
開始磨墨,先將清水滴入硯面,磨好的墨汁推入硯池,反復研磨。如須大量墨汁,可將磨好的墨汁移另外容器,硯池的宿墨腐敗要倒掉洗清,不可加水再磨造成浪費。執墨研磨方式可分為三種,一以垂直推拉前后磨,一則以斜的角度前后或圓旋轉磨,另一種是不規則的隨便磨,無論那一種磨法,都不可太用力,用力過猛就無法磨出光澤。古人說,磨墨叫閨秀少女來磨最為合適就是這個道理。所使用的水,最好是井水、泉水,要新鮮。
[詳細...]
- 墨種--墨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
-
古墨
墨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于今者,當十分珍貴。借助于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內含豐富,古人曾云:“有佳墨,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一方優質墨往往直接影晌到書畫家的情緒與創作。
墨種
商品墨,這類墨在墨的產量中占有大部分,是制造用以公開出售,供一般人書寫使用的。墨模的雕制都比較簡約,墨品形制普通適用,選煙用料也比較一般,但也有優劣品級之分。
珍藏墨,這類墨缺少實用價值,因其選料的精美、制作的工細以及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而成為好事者和收藏家競趨的品類。這類墨出于自用和收藏而由墨家定制,也有向外出售的,但質量大大高于一般的商品墨。
[詳細...]
|
-
-
|
|
之谷·拾遺
北京市朝陽區廣澤路2號慧谷根園仁愛胡同 3號
|
-
-
-
|